第312章 再写一封信

“我被青州牧囚于此,又有何办法?若邺城真被曹操攻破,此乃天命。不若,州牧将我放回去,如何?”

“好不容易才抓到你,岂会轻易就放?你别做梦了。”

“州牧!”郭嘉插了一句:“袁绍肯定收到了公与先生的信,只是不能决断而已。”

“不能决断?一时不能决断,尚且说得过去,如今十天都过去了,怎么还不能决断?若他相信公与所言,则应立即撤兵回邺城,若他不相信,则应攻打信都。如今,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为何故?”

陈炎愣了一下,这句话怎么这么顺口?他突然想起来了,《三国演义》里,张飞只身拦住曹军,就是这么骂的,难怪那么顺口?

“州牧有所不知,袁绍此人,一向多谋而少决,想必在其军中,有人支持退兵,也有人找反对退兵,使得他一时拿不定主意,仅此而已。”

“真……只是如此?这袁绍还真优柔寡断。但……我们却不能干等,还得想办法让袁绍快点撤兵才行。我刚刚得到消息,袁绍次子袁熙率军攻打涿郡,又有辽西乌桓蹋顿相助,但国让联合阎柔、鲜于辅击败其军。今袁熙率军退回河间,信都事一了,我大军得北上,趁袁熙衰弱之时,拿下河间,不能给他休养生息的机会,如此冀州北部各郡国,则落入我手。”

“什么,二公子败了?”

听到沮授一声惊呼,陈炎这才意识到自己说漏嘴了,不该把这消息告诉沮授。不过,他转念一想,就算沮授知道了,好像也没有什么危害。

“袁绍任人唯亲,若他让牵招担任主将,袁熙只是随军,这场战事未必会败,可他偏偏让袁熙当主将,以牵招辅佐袁熙。袁熙不过是纨绔子弟而已,不识军务,如何能委以重任,在战场上又焉能不败?”

陈炎对袁绍一阵批评,沮授听了,虽是不爽,但也没有反驳。袁绍用人,一向亲疏有别,又不是现在才这样。例如袁绍一直都很信任许攸、郭图、逢纪等南阳、颍川旧臣,对沮授、田丰等冀州人却缺乏信任。

“若州牧想让袁绍快点退兵,不妨写一封给曹操,再假装被袁绍截获,如此袁绍必会信以为真。”郭嘉也不在乎沮授了,当面献计。

“好,就这么办,为了让袁绍早点撤兵,我也不得不如此了。”

……

距离信都只有二十里路的渡口。

袁绍大军进军信都,为了押运粮草方便,占据了渡口,驻守渡口的正是王摩。当然,普通百姓仍能通行,但需要盘查。

这天,袁军士兵仍在盘查过往的百姓。一个百姓走了过来,士兵在渡口处盘问起来。

“你想去哪?”

“我乃南宫人,想回家。”

“南宫人?但你讲话口音不像!”士兵一下子就警惕起来。

在渡口盘查的士兵都是冀州本地人,且很多是安平、巨鹿人,口音相似,一听就能听出来。

那名百姓听了士兵的话,转身就跑。

“抓到他,抓住他。”几名士兵吼着,追了过来。

那名百姓跑到一会儿,到了滏水边,迅速脱下衣服,跳入河中,往下游游去,又是顺流,很快就消失于士兵的视线里。

士兵来到河边,拿起那名百姓脱下的衣服,心里高兴了,这衣服看着还挺新的,白白捡了件衣服,可以带回去自己穿。

突然,一张纸从衣服中掉落在地上,士兵捡了起来,看了一下。他虽不识字,但也知道事关重大。于是,他匆匆跑回去上报。半个时辰后,这封信被送到了王摩手中,王摩看了,大吃一惊。

信是陈炎写给曹操的,说陈炎在信都拖住了曹操数万大军,邺城兵力空虚,请曹操赶紧进军邺城,把邺城拿下,双方再联手,全歼袁绍大军,瓜分冀州。

王摩不敢耽误,连忙亲自去袁军营寨,把信交给袁绍,这可是立功的机会。

……

信都袁军营寨

袁绍又召集诸臣,商议战事。

许攸先建议:“大将军,今我大军已有十余日不攻城,若久不攻城,只怕军心会慢慢涣散,还请大将军下令攻城才是。”

袁绍不退兵,即不相信沮授信中所言,但不及时攻城,那又算什么?许攸也是疑惑,于是发言提醒袁绍。

郭图也催促:“今我军兵力雄厚,大将军不妨分兵,同时攻打信都两门,强攻信都,想必用不了半个月,必能攻破信都。”

轮到逢纪了:“大将军亦可派一军,去攻打广川,切断安平和平原的联系,届时信都城内必人心不安,此乃

我军攻城的最佳时机。”

袁绍听了,默不作声,只是点了点头。此前停战,是因为他担心曹操真的大军北上,如果士兵因交战而疲惫,对他不利。另外,他也派人回邺城方向打探消息,但至今没有回报。从这里到邺城往返需十天时间,现在都十几天没回报,邺城应该是没有什么事吧。

如今众臣都请求发动攻城,他也有心同意,正想答应下来,士兵来报:“报大将军,王摩将军求见。”

“王摩?他不在渡口,却跑来这里,莫非有要事?快让他进来。”

过了一会儿,王摩被带了进来。

“王摩,可是发生了什么事?”

“报大将军,确有大事,否则不敢来叨扰大将军,今日渡口有一人想过渡口,因讲话口音不是安平口音,故引起士兵的注意,后来那人竟转身逃跑,又纵身跳入河中,不过,士兵捡到了他的衣服,从中搜到了一封信。”

王摩连忙把信给袁绍:“此信是陈炎写给曹操的,两人密谋由陈炎牵制大将军兵力,曹操趁机攻打邺城,大将军不得不防呀。”

“什么?真有此事,快把信拿过来。”袁绍把信接过来,细细阅读了一遍,已是又惊又气。

“曹阿瞒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竟敢与陈炎勾结,谋我邺城,真是可恨。”此刻,袁绍心里已是相信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