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香笔 作品

第2章 萧何:汉后安邦定国的幕后功臣(第2页)

 (一)汉朝建立后所获的封赏与地位 

 萧何是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在秦朝时担任沛县主吏掾,因通晓法律、处事公平,在沛县有一定的威望。刘邦在沛县起义后,萧何一直跟随刘邦,并在楚汉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朝建立后,刘邦论功行赏,萧何被封为酂侯,食邑万户,位列功臣第一。他可以带剑上殿,入朝时可以不按礼制小步急行,刘邦还加封萧何的父母兄弟十余人,并特许萧何建造自己的相国府邸。 

 (二)制定律令制度,为汉初稳定奠定基础 

 萧何深知律令制度的重要性,在楚汉战争时,他就利用留守关中的机会,“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为汉朝建立后的律令制度制定做了准备。刘邦称帝后,萧何参照秦律,制定了《九章律》,这是汉朝的基本大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九章律》在秦律的基础上,增加了《兴》《厩》《户》三篇,形成了汉的《九章律》。同时,萧何还制定了其他一些律令,如《户律》《厩律》《兴律》等,这些律令对汉初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制定律令制度,萧何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汉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主张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减轻百姓的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他还重视文化教育,提倡儒学,为汉朝的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 

 六、与刘邦的关系波折 

 (一)刘邦对萧何的猜疑 

 刘邦建立汉朝后,对萧何的猜疑主要源于萧何的才能和威望。萧何作为汉朝的开国功臣和丞相,拥有很高的才能和威望,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刘邦担心萧何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因此对他产生了猜疑。 

 萧何如何化解危机,自保其身 

 萧何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化解了刘邦的猜疑,自保其身: 

 1. 自污名节:萧何故意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如贪污受贿、强占民田等,以降低自己的威望和声誉,让刘邦觉得他没有野心和威胁。 

 2. 送人质:萧何将自己的家族子弟送到刘邦身边,作为人质,以表明自己的忠诚和无意反叛。 

 3. 辞让封赏:萧何多次辞让刘邦的封赏,表现出自己不贪图权力和财富的态度。 

 4. 专注政事:萧何专注于处理政事,不参与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以避免引起刘邦的怀疑。 

 5. 听从建议:萧何善于听从他人的建议,如门客鲍生、召平的建议,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化解危机。 

 通过以上措施,萧何成功地化解了刘邦的猜疑,自保其身,最终得以善终。 

 萧何作为西汉开国功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得到了历代史学家和名人的高度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肯定了他在后勤保障和治国理政方面的卓越才能。班固在《汉书》中也对萧何给予了极高的赞誉,认为他在汉初的政治格局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后世名人如李世民曾言:“萧、曹弼汉,六合为家。”突出了萧何对于汉朝建立和稳定的重要功绩。苏轼则评价萧何“古之遗爱也”,强调了他的仁爱和对民众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