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缘 作品

260章黄坎当起了包工头(第2页)

 “黄老板,问你个事,您给断断。您觉得我们家那里拆迁有戏吗?”聂建华找了个不远不近的话题。

 “要我说早晚的事,你非让我说具体时间,我可不敢说。你讲话了,那是政策。“黄坎边说边给聂建华让座。

 聂建华看着这工地上的木板房,还让黄坎拾掇得干净利落,板墙上贴满了施工图,进度表,业绩评比等等,别有情调。

 ”看您这干啥像啥,您这缺人吗?“聂建华说。

 ”怎么,你想挪动挪动吗?“黄坎一直等的就是聂建华的这么一句话。

 ”我挪动不也是早晚的事吗?总不能在江西那地方待一辈子吧?“聂建华说。

 ”那倒是,你真想过来就说话,我这儿随时欢迎。“黄坎笑着说。

 聂建华想的是,如果自己没有投入,跟黄坎就不能是合作关系,就成了上下级关系,那他是不会来的。所以,他在等着占地拆迁,拿到自己的那一份拆迁款,就可以投入了。

 ”等我手头有钱了再说吧。“聂建华有气无力地说。

 ”你这话我就不爱听了,我可是把你当兄弟的,到我这儿来是看得起我,有钱就投入,没钱来我这里,我也不会把你当打工的,咱们还是合作关系。毕竟你是北京人,头脑也清楚,还有副好口条,对我是难得的人才啊。“黄坎说的很真诚。

 ”那我想想吧,看我能干点儿什么。“聂建华说。

 ”这还用想吗?来做安全员,你之前就是做质检的,到这里就是检查施工质量,排除安全隐患。当然,我这里庙小,分工不可能那么细致,可能会身兼数职。“黄坎说。

 ”当然啦,也得征求你妹妹的意见。别整得像我拆她的台一样。“黄坎这话一出口,自己都觉得酸酸地。

 聂建华在江西俊晖汽车厂做得不错,尤其他现在很受汪富贵的重视。汪富贵自己去上什么大学,总见不到他人。但他坚持一己之见把厂名改成了江西俊晖汽车制造厂,而且在新能源汽车上的投入越来越高,整车却一直不见踪影,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连聂建华都觉得,国家搞新能源汽车都还在实验阶段,何况他这么个乡镇企业了。

 在遥远的未来,城市的街道上不再有嘈杂的燃油发动机声,取而代之的是新能源汽车安静而高效的电动驱动声。然而,这一未来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像汪富贵这样的小企业,指不定哪天就弯回去了。怕是连现在的零配件都没的做了。他时常想跟小妹说,尽快从汪富贵这儿”撤“,但他不知道该不该多嘴。

 新能源汽车面临着诸多挑战,高昂的研发成本就是头一个绊脚石,让许多汽车制造商望而却步。而消费者对新技术的疑虑也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推广举步维艰。政府的政策扶持到什么时候都是尚方宝剑,汪富贵现在和之前的冤家,那个竞争对手,那个准海归,成了朋友。他接受了建议,参加政协,于是,他有了提出议案的机会。至于资金,他在上地产业园了解到:有许多企业都因为研发成果领先,而取得风险投资的天使基金。于是,他也在想用天使基金获得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