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足部的神奇表面标志(第2页)
接下来看看足内侧。足部内侧最显眼的表面标志就是胫骨的内踝和内纵弓啦。内髋区就在内踝的下缘。腹股沟区在内踝前方那块平坦的地方。踝部后面的边缘是跟腱。跟腱和内踝之间的地方叫踝后沟,直肠肛门区就在这儿。足跟主要是由跟骨结节形成的。胸椎区、腰椎区和骶骨区从前到后依次排列在内纵弓上。内踝下方大概 1.5 厘米的地方是跟骨载距突。内踝前下方 2.5 厘米处有个比较明显的骨性突起,那就是舟骨粗隆,这里是腰椎区和骶骨区的分界线。沿着舟骨粗隆和跟骨载距突的下方一直到跟骨后端的前下缘,就是骶骨区的位置。由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组成的跗跖关节这个骨性突起,是胸椎区和腰椎区的分界线。胸椎区就在第一跖骨的内下方。第一跖趾关节和趾趾间关节都会形成骨性突起。在这两个骨性突起之间的趾第一趾节表面是凹陷的,这里就是颈椎区的位置。
再瞅瞅足外侧。踝部外侧最明显的就是腓骨的外踝啦,外髋区就在它的下缘。它和跟腱之间的踝后沟是下腹区的位置。第五跖骨粗隆大约在足外缘的中点,肘区就在这个地方。跟骨结节形成了足跟。跟骨结节和第五跖骨粗隆这两个骨性突起之间有个凹陷柔软的地方,那就是膝区。第五跖趾关节是肩区的位置。
最后是足背侧。从踝部到跖趾关节的中点,有个横向排列、稍微前凸的弧形隆起,这是由五块跖骨与三块楔骨和骰骨形成的跗跖关节,膈区就在这儿。在这个地方的远侧,在第一至五跖骨的表面,比较平坦。在这个区域纵向第二至第四趾的范围内是胸区。
总之,咱们的足部表面标志就像是一幅神秘的地图,指引着我们了解足部的奇妙结构和功能。只要咱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和乐趣!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要一起来探索一下足部那些神奇的表面标志,这可是个相当有趣的旅程哦!
为了让定位更准确,1993 年的时候,陈意麟教授创立了骨骼定位法。在足部各区位的定位中,咱们是以足部骨骼为标准的。不过呢,咱们的脚表面盖着肌肉、筋膜、皮肤这些“外套”,让咱们没法直接看到骨头本身。但别担心,足部表面的一些标志其实是由足部骨骼的形状和排列造就的。比如说,在关节的地方常常有粗大的突起。这是因为骨头的头和底比体要粗大,再加上周围的韧带等一起作用,骨体就显得比较细,那表面部位自然就呈沟陷状啦。这些表面标志在咱们定位区位的时候可帮了大忙,能让咱们轻松确定区位的位置。
咱们先从足底侧开始瞧瞧。足底看起来像个长圆形,外侧圆滚滚的,内侧却有点凹陷。跟骨结节、第一和第五跖骨头,这三个可是脚的重要支撑点,就像三个坚强的小支柱。
咱们静静站着的时候,身体的重量负荷会从下肢经过踝关节传到脚的后部,着力在跟骨上。然后呢,重力就像个调皮的小精灵,分别朝着三个方向形成应力线传递。往后会传到跟骨结节,往前内沿着内纵弓到达第一跖骨头,往前外沿着外纵弓跑到第五跖骨头。有人测算过,体重的 1/6 会落在第五跖骨头这个支撑点上,1/3 在第一跖骨头支撑点,而足足 1/2 会在跟骨结节支撑点上。正是因为有这三个支撑点形成了一个稳稳的三角形支撑面,咱们单脚站立的时候才能站得稳稳当当,而且还能保护足底的血管、神经不被压迫,它们可真是咱们足底的“保护神”。
当咱们负重的时候,在重力这个大力士的作用下,第二、三跖骨会乖乖地下降,第一跖骨头会往内移动,第四、五跖骨头就往外移。这时候,由第一至第五跖骨头组成的远端横弓就会变平,让 5 个跖骨头都能着地。
那些支撑的部位,因为长期负重,就像久经沙场的战士,皮肤会变得厚厚的,甚至会角化,还会长出胼胝,胶原纤维也会增厚。丰富的血管让这些部位的皮肤表面呈现出浅红色,就像害羞的小姑娘红了脸。这些部位组织结构的变化,就好像形成了一个软软的垫子,能够承受和缓冲全身的重量和压力,让局部不会受到伤害。而其他不怎么着力的部位呢,皮肤就比较薄,也更敏感,皮肤表面颜色就比较白。这和着力部位的浅红色一比,界限那叫一个清晰,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