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胃反射区(第2页)
接下来咱们聊聊胃的功能。胃是人体非常重要的消化器官,具有储存和消化食物、分泌胃液以及自我防御等功能。
先说储存、消化和排空食物的功能。食物进到胃里后,经过胃的各种运动把食物磨碎,让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同时,食物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分解,比如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最后形成食糜。胃的运动还能让食糜一点一点地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这个过程叫做胃排空。食物进胃大概 5 分钟左右就开始排空了。通常,液体、小颗粒的食物比固体、大块的食物排空得快。在三大营养物质里,糖类食物排空最快,蛋白质排第二,脂肪是最慢的。混合食物完全排空大概需要 4 到 6 个小时。
再说说分泌胃液的功能。纯净的胃液是无色的酸性液体,ph 值在 0.9 到 1.5 之间。正常的成年人每天能分泌 1.5 到 2 升胃液,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内因子,剩下的就是水、钠离子、钾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等无机物。胃黏膜里有 3 种外分泌腺会参与胃液的分泌。其中,贲门腺在胃和食管的连接处,泌酸腺在胃底的大部分以及胃体的全部,包括壁细胞、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幽门腺在幽门部。此外,胃黏膜里还有很多内分泌细胞,像 g 细胞、δ细胞以及肠嗜铬样细胞等等。空腹的时候胃液分泌得很少,一吃东西就会刺激胃黏膜分泌大量胃液,这叫消化期胃液。
那胃为什么不会自己消化自己呢?这是因为胃能分泌一种黏稠的、像胶冻一样的黏液物质,覆盖在胃的内表面,能防止被胃酸腐蚀。胃内表面紧密排列的黏膜上皮细胞形成了一道生理屏障,能阻止胃酸的侵入。当胃壁细胞受到磨损或者损坏的时候,胃里会迅速长出新细胞来替换。胃黏膜有很强的细胞保护作用,它能够合成和释放一些能防止或者减轻各种有害刺激的物质,比如前列腺素、表皮生长因子,能抑制胃酸的分泌,刺激黏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有助于形成黏液 - 碳酸氢盐屏障,还能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和保持其完整性。另外,某些胃肠激素,像铃蟾素、生长抑素、降钙素等也能抑制胃酸分泌,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有人会问,胃真的会越撑越大吗?咱们的胃啊,上连着食道,下通着小肠,是一个“包容心”特别强的器官。在空腹和饱腹这两种不同的状态下,胃囊的大小差异能高达 20 倍。胃在空腹的时候,就像一个“驼背弯腰、浑身皱纹”的家伙,收缩着,大概只有鸡蛋那么大(容积是 50 到 100 毫升)。吃东西之后,食物通过食道进到胃里,胃壁有伸缩性,开始慢慢地变大,胃壁也渐渐变薄。一般来说,正常吃完饭,胃的容量大概是 1500 毫升,要是吃撑了能达到 2000 毫升。要是经常让胃处于扩张的状态,会让它的伸缩功能变弱。空腹的时候胃壁就容易松弛,这样胃壁要产生同样的张力就需要更多的食物。所以,经常吃太饱、暴饮暴食都可能会把胃暂时性地“撑大”,但实际上胃的容量是不变的。
那哪些坏习惯可能会导致胃病的发生呢?
第一,经常熬夜。长期熬夜会让身体的免疫力下降。胃在晚上也应该和其他脏器一样休息,可要是您在这个时间段不休息,胃液的分泌就会增加,可能会导致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
第二,一日三餐靠外卖。外卖可能有一些风险,比如说外卖餐盒的制作标准合不合规。要是高温加热这些塑料产品,可能会产生有害物质,从而损害咱们的胃黏膜。还有外卖的食材干不干净、新不新鲜,这对咱们来说可太重要了。
第三,喜欢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像烧烤、腌制类食品、特别辣的火锅等等,这些食物进到胃里,会刺激胃黏膜,可能导致急性胃炎或者急性胃黏膜病变,甚至会引起消化道出血。
第四,喜欢把很凉的饮料和热饭交替着吃。热的食物进到体内会让胃黏膜的血管扩张,而冰镇的食物进到体内会让胃黏膜收缩。所以这种冷热交替的饮食方式对胃的损害是很严重的,时间长了就会引起消化不良,甚至可能稍微一凉胃就会出现痉挛性的疼痛。
第五,边玩手机边吃饭。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手机控”,吃饭的时候手机都不离手,沉浸在手机里,都不知道自己吃了什么、吃了多少、吃饱没有。长此以往,消化不良、溃疡就会找上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