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药王 作品

第246章 行间穴疏肝要穴,平复心火、排解肝热

 嘿,各位朋友!今天咱们要一起来认识一个超级厉害的穴位——行间穴。这个行间穴啊,就像是身体里的一位神奇小卫士,有着各种各样让人惊叹的本领!

 行间穴可是属火的哟,它是肝经上的荥穴,专门对付肝郁化火引起的各种病症。尤其是那些因为生气而引发的头面之火,比如眼睛红肿、头晕目眩、面热鼻血等等,它都能轻松应对,经常按揉,还能让您清肝明目呢!

 咱们先来找找行间穴在身体里的准确位置。它位于足背侧,就在第 1、2 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要找到它也不难,您可以这样做。当您取穴的时候,患者可以采取坐位或者仰卧位。在足背侧第 1、2 足趾之间的趾缝上方赤白肉际处,那就是行间穴啦!

 接下来,咱们讲讲行间穴名字的有趣来历。行间穴这个名字可有不少说道呢!它是个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属于足厥阴肝经。它还是荥穴,而且是火穴。

 先说“行间”这个名字。“行”,有行走、流动、离开的意思。“间”,就是二者当中。这个穴名的意思是,肝经的水湿风气会从这里顺传而上。本穴的物质是从大敦穴传来的湿重水气,到了这里之后,吸热并沿着肝经向上传输,气血物质遵循着它们应有的道路运行,所以就叫“行间”啦。

 再说说它作为肝经荥穴的原因。“荥”,就是极小的水流。本穴的物质是从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到了这里,水湿冷降成为地部经水,水量极小,所以是肝经的荥穴。

 还有呢,本穴属火。属火,指的是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物质是从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到了这里,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不能成为肝经的上行气血,只有小部分水湿吸热胀散而上行,这部分气血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所以它属火。

 附注一下,它就是肝经的荥穴哟!

 从穴位的意义来看,行间穴就是肝经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的地方。气血特征是天之下部的湿热水气。气血运行的规律一是吸热后上炎到天部,二是沿着肝经传到太冲穴。它的功能作用是生风化火。

 行间穴有着清肝泻热、凉血安神、熄风活络的强大作用。它能疏肝泄热、舒利胸胁。

 要知道,本穴是肝经的荥穴,“荥输治外经”,“荥主身热”,所以它能够主治肝阳上亢或者肝火上炎导致的头面五官疾病。

 肝经的荥穴在五行中属火,是肝木之子。“实则泻其子”,所以刺激这个穴位,既可以疏肝解郁、调气和血,又能清泄肝胆、平肝熄风,能够治疗肝病、神志病、前阴病和妇科病。它是本经的荥穴,有着舒肝理气、调经和血的功效,能够主治月经不调、消化不良、失眠、痫疾、中风等等病症。

 在中医五行中,肝主木,它的特性是生发、疏布伸展;心主火。对于行间穴来说,它属于木中火,向上的延展特性那是相当强烈。所以刺激行间穴,一方面有助于气血上行供应相关的脏腑和器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引气血下行,这就是生风化火的两层意思,生风是向上提供气血,化火是向下泻火。

 接下来咱们聊聊泻心火的行间穴。

 肝经的循行是自下而上的,而且行间穴又是木中火,向上的势头更加强劲。咱们都知道,在中医里,大部分的脏器是需要补的,像补肾、补脾、补肺、补心,但补肝的情况相对较少,反而泻肝火的情况比较多。因为一旦出现肝血亏虚,那可就麻烦大啦!在中医里,肝为心之母,如果母亲太强大了,就容易导致心火上窜。这时候就会出现口舌生疮、舌尖发红、头晕头痛口苦的情况,这种情况在身体较好的中青年人中比较常见。这时候咱们要做的就是泻掉这心火。具体怎么做呢?逆着肝经的走向,从上往下推,从太冲推到行间,这就相当于釜底抽薪,顶在头面部的心火就被泻掉啦!

 咱们再看看行间穴在临床应用中的神奇表现。

 先来说说呃逆这个病症。呃逆就是胃气上逆动膈,表现为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根据它的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古籍里说的“哕”“咳逆”“打嗝”“打咯忒”“吃逆”“吃忒”等等,也相当于西医说的“膈肌痉挛”。呃逆有时候会单独偶然发生,症状比较轻微,持续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用治疗自己就好了。但也可能是其他病的兼症,症状比较严重,可能昼夜不停或者间歇发作,迁延好多天甚至好几个月都不好。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由膈肌痉挛引起的,目前西医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呃逆的病位在膈,和胃、肺、肝、脾、肾都

有着密切的关系。引起呃逆发生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六淫犯胃、正气亏虚和痰饮血瘀。呃逆的病机主要是气机失调上逆动膈,《景岳全书》里说:“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所以治疗要以调畅气机、和胃理气止逆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