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守财奴,大明笑话
而对于朱云峰的云峰公司来说,同样也到了关键的时候。
因为春耕即将开始。
大年初七,放假结束的时候已经是阳历2月4日。
公司正式运转。
朱云峰、季赫、邹婷亲自前往镇政府签署租地合同。
事实上这些事情镇政府早就在去年就拟定好了,甚至镇里已经在各村,乃至周边村镇招募到了闲散劳动力负责田地耕作。
但提前签合同需要多支付两个月租金,因而自然是年初才开始。
育种要到2月下旬,这样还有大半个月的时间缓冲,即便中间遇到了意外,也可以随时弥补。
好在没有意外。
合同签署之后,从公司账户把钱打进了对公账户,由镇政府把钱统一分给出租土地的农民。
不过在人工方面倒没有想象的那么贵。
并不是朱云峰一开始设想的要长期雇佣人员,而是按次数来。
就是早期育苗一次,插秧一次,耕地一次,喷农药一次,追肥一次,浇地一次,收割一次,拉粮一次,晒谷一次,每次收费在50元到100元每亩不等。
按照当地雇佣人工的价格,完成所有工序,一季度每亩大概要600元,五千亩一个季度的人工花费只需要300万左右。
但为了提高劳动力的积极性,除了最低的基本工资以外,还有额外奖励。
比如第一季度育苗、插秧、田间管理、收割和加工的过程由技术部门认可,并且最终收获达标,那么一次就能得到20-50元的额外收入。
虽然不多,但对于农民来说,已经不错了。
另外就是前期找了技术团队,在预算上也超过了朱云峰最早核算的标准。
与高科集团的合作导致在原材料上成本更高,化肥差不多在200元一亩,种子60元一亩,地租500元一年,农药50元一亩。
这样第一季度成本为700万,再算上其余林林总总的开支,比如发员工工资、请技术团队、买盖膜、稻、打药机、租收割机等等,一季度成本在1000万左右。
而根据技术团队的预估分析,不出意外的话,每亩一年的产量在1800斤左右,以当地1.3元每斤的收购价,一季度总收入接近1200万。
这么一想似乎还有点赚,只是赚得不多。
当然。
如果再算上给大明那边提供的物资的话,就是血亏了。
不过那是另外的事情。
毕竟一旦白银与黄金兑换的业务开展下来,其中的利润就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亏点倒也无妨。
很快。
2月下旬,育种开始。
云峰公司与高科集团开始了第一季度五千亩土地的合作。
高科集团派遣专家团队来进行技术指导,云峰公司自己的技术人员在一旁学习拍摄。
与此同时。
大明那边的皇庄也蓄势待发。
太子朱标非常重视这件事情,亲自招募数千农民准备进行同步作业。
2月20日,高科集团的技术团队昨天就到了,在镇上云峰公司给他们开的酒店休息一晚上后,就正式进行技术指导。
蓝沙镇其实有不少平原田,主要分布在蓝沙河两岸,自镇子南北十来公里沿河岸边,足足有两万余亩。
但这些地都是好地,很多人家自己耕种,少有愿意出租。
镇子里目前也就帮忙争取到了三千多亩,而且还比较分散。
不过其中却是有五百多亩集中在镇北的英华村。
这个村子有不少好田,但村子里的人却大多都做打印机生意去了,平日里就只有村子里的老人种种菜,浪费了这么多好田地。
专家团队就以英华村的平原土地作为示范性秧池进行种植。
云峰公司的技术团队则在一旁记录学习,第二天就立即前往其它地方进行同样指导工作,按照专家的方式同步进行。
相比于传统作业,专家团队还是有其独到之处。
传统农耕作业方式比较简单粗暴,步骤其实就几步,施肥、育种、插秧、收割。
施肥方式就是把肥料撒入田里,然后通过犁地来让肥料进入泥土当中。
之后再大量撒入稻种,再次犁地,让种子混入泥土里开始发芽。
等到一个多月后,种子育苗成功,再把田里的苗全部拔出来,重新插秧,之后就等收割就行。
但技术团队就细致很多,施肥后犁地,接着堆闷,还要洒“壮秧剂”。
耕地也有讲究,耕几次,耕的深度,规格等等,都有一个标准。
播种的时候讲究更多,品种是高科集团的高产常规稻,在他们的试验田里常常能达到一季度亩产500-600公斤。
在播种之前需要经过筛种、药水浸泡、催芽等多种手段,之后则是的高温、高
湿,覆膜盖草。
过了十多天,还有出嫁肥、控水炼苗、带药移栽、起运移栽等等流程。
35天后,3月底,秧池的苗正式移入稻田,之后就是等待水稻茁壮成长,中间就是一定的田间管理,除虫、灌溉、追肥一类。
这段时间朱云峰全程围观,且让人多方面近距离拍摄,务必要把所有的流程记录下来。
他算是看明白了。
其实专家团队的操作谈不上多高科技,也没有用到他们在试验田里的那些各种高尖端设备。
但在细节处理上,就比普通农民较为粗糙传统的耕作方式更精细许多。
普通农民不会那么麻烦到给自己增加那么多步骤。
却偏偏是这些细节上多增加的步骤,可能就让原本70%-80%的成苗率,提升到90%以上。
原本一季度每亩400公斤的产量,提升到450公斤。
别小看这50公斤。
放到五千亩那就是两万多公斤,一年下来能多增加五万多公斤的粮食产出。
因而细节决定成败,也无怪乎人家是专业团队。
四月初,云峰公司位于蓝沙镇名下的五千亩水稻田,已经全部完成了插秧,正式开始进入生长阶段。
朱云峰前往大明朝看看那边的情况。
大明这边正是阳春三月,刚从地宫里出来的时候,柔柔的阳光洒落下来,好似将皇宫的冰冷都驱散了一样,让人只觉得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