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蛇怪 作品

第八十九章 新种子与水稻技术在大明推广

 大明洪武十三年夏五月,皇庄内,朱标看着那沃野数千亩的金黄稻穗,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心情。

 因为今天上午已经割了数十亩田,而根据反馈,平均亩产约有9石。

 朱云峰跟他说过,明代一石等于现代180斤,这就意味着他们的亩产达到了1620斤左右。

 而在他们这边成熟可以收割的时候,现代那边已经到了阳历六月,同样已经到了收割的季节,比他们还提前几天收。

 根据朱云峰的说法,他在镇上的五千亩地,亩产基本维持在1400-1500斤之间。

 这大大出乎了朱标的意料。

 毕竟朱云峰一开始可是跟他们说,常规水稻一季度亩产也就800斤左右,但现在不仅翻倍,甚至比后世产量还高,着实令人意外。

 不过如今朱标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小白了,在与朱云峰的交谈当中,也慢慢理解了其中的原因。

 之前在朱云峰之所以说亩产800斤,是他在网上查询到的资料。

 但后来才晓得,这是不科学的结果。

 真正从事种田行业的农业大户,在不用杂交水稻,而是高产常规水稻的情况下,基本上能达到亩产1200-1300斤。

 而很多亩产800斤的情况,是因为农民用的种子都是自留种,农药和化肥使用也不科学,甚至干脆就不怎么用农药,耕作手段也非常原始,造成产量相对低下。

 那些农业大户则完全不同。

 朱云峰后来在b站上搜过,有一些种田大户up主进行过科普。

 基本上只要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地进行农药化肥使用,买高产的水稻种子,规划田间管理,一季度亩产1100-1300斤之间还是轻轻松松。

 而朱云峰则是找了专业团队,不仅买了高产常规水稻,优选良种,并且农药、化肥以及田间管理都是严格按照科学标准进行,产量自然比那些b站种田大户门的有所提升。

 那为什么一样的操作,大明这边的亩产要比现代那边高呢?

 原因也很简单。

 朱标开垦的地是秦淮河边的冲积扇平原地,河边有不少淤泥修建的田亩。

 加之这边的气候和生长条件优于山里。

 古代化肥又没有滥用现象,地力没有被透支,以及古代害虫对现代农药没有抗性,一触就死等等因素。

 自然造成同样的操作,山里常年用化肥的田产量比不上河边淤泥地不用化肥的产量。

 所以朱标也明白。

 基本上可能也就前面几次产出会这么高,而且由于现代化肥不能供应全大明,因而这五千亩只能算是特例。

 等到将来推广到全大明的时候,没有了现代化肥,单独依靠土法炼制的农家肥,产量想要达到这个程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即便如此,朱标也已经十分满意了。

 毕竟在此之前,大明的单季度亩产最高也就500多斤,平均亩产往往在300-400斤左右。

 现在提升了4-5倍。

 哪怕后面降产量,从1620斤降到每亩800斤,那也比现在的大明高了一倍产出。

 以后再在北方推广红薯、土豆、玉米等应急粮食,还有其余蔬菜、辣椒、瓜果等产物,何愁大明的粮食不能丰沛起来?

 “你们觉得如何?”

 朱标站在田头,负手而立,身后有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

 更远的地方则乌压压有无数农民打扮的汉子。

 这些农民就是朱元璋从苏州、常州、湖州等太湖流域传统农业区找来的农业代表,一般是各乡里长、甲首。

 他们每个人再带几个人当作见证,过来的开支由朝廷负担,亲眼看看稻田的产量。

 此刻很多农民都站在田埂边,激动地摸索着那饱满的稻穗。

 站在朱标身边的老人在古代称为乡老,现在也是一个个目瞪口呆,激动不已。

 “殿下,这这这.......”

 “亩产9石.....亩产9石,老天爷啊,草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盛世。”

 “以前倒也偶尔有过上好的田地亩产6-7石,但这亩产9石,而且还是那么多田全都亩产9石。”

 “殿下,我们那边的田也能如此吗?”

 周边乡老很多都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因为亩产9石,在他们眼中已经是神迹。

 朱标笑道:“这亩产9石已经是难得的事情,但你们若是好好耕种,亩产6-7石应当还

是可以。”

 “殿下,为何只能产6-7石?”

 一个乡老忙问。

 朱标解释道:“因这田地是朝廷精心照料所致,你们想达到这点,相当不容易。不过好好按朝廷的旨意做,高产当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