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明的问题在于内斗(第2页)
打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有各种制度设计和改良。
孙副教授认为,明初时期,朱元璋设计的政治制度其实已经算是相当完善。
但完善不代表完美。
也就是在他与朱棣时期,设计的失败的三权平衡政策,导致后面大明处于严重的内斗内耗之中。
最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兼并了相权,从而让百官成为摆设。
不是事实上的摆设,而是只听从命令的执行者。
所有的命令和决策都由他一个人解决,百官只负责提出问题,而不负责解决
问题。
这样不是不行,但需要的是一个绝对英明,且精力充沛的君主。
朱元璋能够做到,不代表他的继任者能够做到。
事实上大明到了第二代就出了严重问题,如果不是朱元璋早期做了分封制度,让儿子在边境统兵的话,恐怕大明只有两个结局。
一是朱允炆乱折腾,以至内乱四起,大明二世而亡。
二是朱允炆的权力全被文官集团分走,朱允炆成为事实上的文官集团傀儡。
而到了朱棣时期,朱棣没有他父亲那样的精力,就只能启用内阁,内阁有参政的权力,成为了相权的替代品。
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引入与之抗衡的集团,于是宦官集团和以锦衣卫、东厂为代表的特务集团迅速壮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皇帝与相权斗争的结果。
自此内斗激烈程度也逐步上升。
宦官集团和锦衣卫的权力都来自于皇帝,皇帝从台前隐于幕后,让文官集团与宦官和锦衣卫做对抗。
双方展开拉锯。
皇权强大的时候杀百官如屠猪狗。
相权强大的时候,百官能在殿上锤杀锦衣卫指挥使和宦官首领。
这都来源于从明初一直延伸到明末的皇权与相权斗争。
而朱元璋和朱棣早期大肆杀戮文官集团,又加剧了文官集团对皇权的不信任,从而就算是被挺杖打死也要争权。
所以如果要想在明初进行一套制度设计的话,就必须解决这样的内斗问题。
孙副教授的想法很简单,可以学宋朝。
让文官集团内斗。
宋代的文官集团远没有明代的文官集团团结。
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权力交叠,文官与文官之间权力存在交叠性,各自分管并不明细,具体事务全靠差遣而不靠本职官位,造成官员之间能互相插手对方衙署事务,使得双方必须斗法夺权。
二是分权制衡,宋代把财、政、军分别归属于三司、政事堂以及枢密院,而最终的决策权又归属于皇帝,造成文官集团必须依赖于皇帝才能有施政权。
通过这两种办法,就能让相权依附于皇权,同时文官集团还得互相内斗来争权夺利,就不存在文官集团抱团对抗皇权的问题。
当然。
这样也会衍生出新的弊端。
那就是党争严重,并且互相推诿,上下职责不明,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
明代也有党争。
但其实依旧可以看作皇权与相权争斗。
比如严党和清流。
那是严党和清流吗?
那是站在严党身后的嘉靖与清流抗衡。
严党只是嘉靖推出来的黑手套而已。
所以当这个黑手套贪的银子已经远远超过嘉靖的底线的时候,那也就是严党的死期。
还有阉党和东林党。
阉党身后是天启帝,只是以文官投靠宦官的形势表现出来而已。
所以真正文官内部斗争,还得是宋代。
而孙副教授觉得可以采取第二个分权制衡的办法。
同时引入责任机制。
这样能加大皇权的同时,也能减少第一条权力交代导致的,互相推诿、上下职责不明、行政效率低下的情况。
但党争就无法避免。
在文章中孙副教授也列出了他设计的整体政权思路,并且也讲了弊端在哪里,明确表示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合适的制度。
他设计的政体可以解决皇权与相权内斗斗争,但却解决不了党争,只能说减少内耗,加大皇权。
看完了人家的思路,朱云峰不得不感叹,要不人家是历史系教授呢。
从明初内耗到明末这个东西他还真没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