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大明又将掀起一轮风雨
“这手中有钱又有粮,我心中就踏实啊。”
三月二十日,南京皇宫内,朱元璋坐在书桌后面,马皇后则帮他揉搓着太阳穴。
听到他的话,马皇后笑道:“今年上半年新稻收获,又是大笔粮食呢。”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毛笔,躺在椅子上专心享受着妻子的按摩,闭眼说道:“是啊,而且这个月光银元就三百多万枚,真不缺钱了。”
之前朱云峰工厂银币产能不高,每天五万多枚,一个月下来也就一百多万,一年大概1300万枚的样子。
但从去年年底到现在,过去的半年内,朱云峰与季赫陆陆续续又搞了几台冲压机过来,在造步枪枪械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银币的产能。
唯一的问题就是银币是合成银,是朱云峰从湖南白银上市集团那买来的原材料货,大明没有合成银技术,原材料受限。
不过好在原材料这种东西,只要货款不拖欠,人家才不管你拿来做什么,巴不得你多买一点。
所以这东西要多少有多少。
季赫在二月份一次性购入了大量原材料,就跑到武安当牛马去了。
朱家坪没人,朱元璋就只能亲自跑到朱云峰家里拉货,要不是他之前就学会了怎么开自动传送带,银币都得断货。
如今有钱有粮,就能干大事。
积极发展人口才是根本,朱元璋打算取消丁税,再次清查丈量土地,改为亩税制度,取消国家级工程的大徭役,改为雇佣制度。
这就意味着修运河、修城墙之类的徭役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里,普通百姓要负担的徭役就是本县丁役,如修本县水渠、平整田地、挖水利设施等等建设。
如此加上之前朱标做的火耗归公,其实还是雍正那一套。
可实际上雍正那一套也并非他发明,明朝后期就发现了这些问题,统治阶级试图改变,但阻力巨大,包括张居正改革也在于此。
所以这些政治革新从明朝中后期一直拖到雍正时期才算是彻底解决,并且也没解决多久,乾隆后期就给废了。
归根到底,封建时期的生产力以及士绅地主阶级的力量过于强大,想推行这套政策十分困难。
朱元璋要不是背靠现代的超强生产力,恐怕也无法做到这些。
“去皇庄看看吧。”
老朱批阅了一个上午的奏折,休息了一会儿,说道:“待会就在皇庄吃个饭,皇庄产的蔬菜、瓜果都是从现代拿来的良种,地里摘的新鲜。”
“好。”
马皇后笑了笑。
两个人随即出了乾清宫,乾清宫外广场上坐落着一排红色与蓝色的三轮电动车。
按阳历来算,从2024年11月份,老朱出现在朱云峰家地窖里,到如今已经是2026年4月份,刚好一年半的时间。
这一年半朱云峰除了给大明输送粮食、蔬菜、瓜果种子,还有银元、钢材、水泥、电线、车床、冲压机、发电机等等农业工业产品以外,交通工具自然也不能少。
他自己在大明有一辆摩托车,季赫不会开挂挡的男式摩托车,就搞了一台一扭就能走的小电驴,朱标和朱棣他们也有自己的电动车。
还弄了一些自行车给小皇子们。
老朱五十多岁了,开两轮电动车不安全,于是就搞了一些电动三轮车。
这玩意儿在县城和农村让汽车车主很讨厌,一来占地比摩托车和电动车宽,二来没什么动静,驾驶的都是老年人,稍不注意就碰到。
但在大明。
连自行车都才几辆,更别说汽车,那自然没什么问题。
朱元璋骑上三轮车,马皇后坐在副驾驶。
身后数十名背着拉栓式步枪的士
兵也骑上三轮车,货斗里再蹲个五六人,浩浩荡荡地向着皇庄而去。
此时皇庄的道路再次有了大变化。
原来是夯土路面,年初季赫搞了大量水泥粉过来,直接修成了一条大概一个半车道的水泥路,跟村道差不多。
虽然没弄钢筋,但又不是后八轮大卡车,普通电三轮足够了。
正是洪武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81年农历3月,晚春临近初夏,金灿灿的阳光洒落下来,令人刺眼而又感到一丝丝燥热。
朱元璋和马皇后这两个50多岁的老头老太戴着草帽,像两个老农夫妇一般,摇摇晃晃地驶向皇庄。
两侧农田郁郁葱葱,绿色的水稻随风摇摆,田里偶尔溅起水花,稻花田鱼四处游动,青蛙的叫声熙熙攘攘。
三轮车驶入皇庄,皇庄也变化很大。
最早朱标迁来农户为皇庄耕地的时候,先造了一批棚户区让农户有个栖息之所,后来建造了一批夯土木制房屋。
一排排木制房屋耸立在远处的农田边上,俨然已经形成了一个村落的规模。
“陛下。”
皇庄的负责人过来向朱元璋行礼。
朱元璋点点头,下了车,带着马皇后来到了田边棚子下。
远处秦淮河徐徐流淌,周围田间道路绿荫遮天,有农夫扛着锄头牵着牛从田里往村子的方向而去。
从宫里带出来的御厨已经去后面忙活。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左右,一些普普通通的家常菜就端了上来。
老朱还是很简朴,虽然现在有钱了,发达了,但却深知如今大明物资还是匮乏,最多就是有粮食。
其余鸡鸭鱼猪牛羊之类依旧很缺乏,哪怕朱云峰搞了很多种猪过来,照着朱云峰那边的养殖场抄,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养出那么多牲畜。
所以里面唯一的一盘肉菜,还是早上宫里太监在宫外采买的一条秦淮河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