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蛇怪 作品

第四十三章 国家昌盛,那就揍揍北元

 洪武十四年八月,入秋之后,天气并未降温,依旧炎热。

 但不管是民间,还是朝堂内外,气氛都十分轻松,就连金陵城中,人口也多了不少。

 因为今年六月份于南方进行大规模推广种植的水稻都已经完成了收割,七月份朝廷完成了夏粮的统计以及纳税工作。

 根据统计,以前全国平均亩产基本维持在2-3石左右,而今年居然完成了翻倍,达到了平均亩产4-5石。

 也就是亩产800斤左右。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个产量算是低产。随便找个农村,亩产1300斤以上的比比皆是。

 然而在古代社会,这已经是非常夸张的产量,相当于从原来的亩产400斤,直接翻倍到了800斤,可以说是一次农业革命。

 只是对于朱云峰来说,这个产量还是不高。

 当然。

 也在他的预期之内。

 毕竟现代社会,平均亩产1300斤,多的1600斤,那都是有充足的田间管理、农药、化肥来搞定。

 而在古代。

 这方面受的限制条件很大。

 虽然朱元璋设立典农卫,把田间管理技术推广到全国去。

 但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把所有农民都教会,以如今的信息传播速度,能教会百分之一农民就不错了。

 并且农药和化肥的供应也跟不上,产量提高全靠高产种子以及典农卫自制的农家肥掺杂极少量的化肥,没有正经的农药和化肥,生产力自然有限。

 等种子再过三四代退化后,产量还得下降,未来能维持到500-600斤都谢天谢地。

 不过至少今年产量大幅度提升,市面上的粮食多了不止一点两点,粮价下跌速度可以用一泻千里来形容。

 供过于求会导致什么高中政治就有教。

 而且这已经不是远远超过市场需求,而是呈现几何倍数增长的供过于求。

 明初老朱以鱼鳞册登记土地,发现大明有约8亿亩田。

 这8亿亩一季度产量可能是20亿石,其中15亿石用于纳税以及百姓自己消耗,剩下的5亿石流入市场。

 然而这一季度8亿亩地直接产量40亿石,那么就算百姓奢侈一点,今年消耗20亿石的话,剩下依旧还有20亿石流入市场。

 稍微了解一点经济学知识的都知道,忽然出现如此庞大的产能,足以把整个粮食的卖方市场摧毁。

 好在高中生都明白的道理,朱云峰他们自然也清楚,提前提醒了老朱做应对。

 朱元璋在前两个月就下令让各布政司疯狂收购粮食,存放在地方上以备赈灾用,如此才勉强维持住了米价。

 但即便如此,米价也几乎拦腰斩半。

 原来一石米约六七钱白银,也就是600-700文钱。

 可到了八月份的时候,南京粮价已经在往三钱跌,300文一石都快维持不住。

 这对于百姓来说,只能说喜忧参半。

 喜的是不会饿肚子了。

 忧的是财富大幅度贬值。

 毕竟古代社会粮食才是财富。

 不过总体来说,对于大明朝廷,那肯定是天大的好事。

 谁会嫌弃粮食多呢?

 手中有粮,就可以征调民夫修国家级工程,也可以下达很多惠民政策。

 就算吃不完,也可以用来养猪,刚好弄了很多种畜过来,拿陈粮喂养牲畜也能极大提高肉蛋奶的产量。

 所以这段时间朱元璋非常高兴。

 他一高兴,就不会找朝臣们的茬,朝臣们就不会死,那朝臣们自然也就高兴。

 唯一不高兴的就是季赫了。

 “
 

我早就说过不靠谱,你非得一步到位,现在好了吧,自己找罪受。”

 秦淮河边皇庄内,季赫摆弄着新买的一台1万功率的火力发电机组,旁边朱云峰唠叨了他几句。

 季赫苦着脸,脸上的肥肉都消瘦了几分。

 今年上半年,他已经跑了三趟武安了,一去就是十多天,去解决那边的发电站问题。

 火力发电没有水力发电那么简单。

 虽然朱云峰订购的设备都是简化版,机械功率非常小,操作也简单方便。

 但不管怎么样,这仍然是复杂的工业机械,需要非常熟练的技术人员全程把控才行。

 这段时间问题频发,主要是管道,管道用的是法兰连接,可能是安装位置不正确,导致管道泄露。

 武安那边钢铁厂通过无线电台呼叫救援,季赫就得赶过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