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东进!东进!东进!(第2页)
三月份,朱标下令,在苏州、常州、杭州、南昌等多地设立新式教育学堂,教授数理化知识,并且提倡科学发展观。
在教育出版方面,他从现代购入大量的打字复印机,令一些学者以现代中
小学课本为蓝本,编纂属于大明自己的教科书,在南方几个大城市推广。
倒不是大明没有全国推广的能力。
事实上这两年粮食产量太丰厚了,粮价跌得不行,朝廷大量低价收购粮食,在粮食存储方面大明非常多。
再加上大明已经有自己生产银币的能力,有钱有粮的情况下,能做很多事情。
但考虑到大明目前的教育状况,国内95%以上的人甚至连字都不认识,就算招到了学生还得先从认字开始,自然就不存在往全国推广的可能。
而浙江与江西从宋朝开始,就是读书人聚集地,也是后来江浙士绅的主要诞生地,识字率非常高,民间至少在20%以上。
所以先在这边推广的话,效果会好很多。
等以后读书人多起来,再马不停蹄开展扫盲运动,提高识字率,才能够大幅度提升国民教育水平。
至于如何吸引读书人进行现代化教育也简单,把这项硬性规定纳入科举就行。
朱标研究过很多现代国家的改革,包括日本的明治维新,清朝的洋务运动,以及西方革命等等,他在其中最大的认识就是观念认识。
要先改变国民的观念,才能改变人的思想,从而影响时代的进步。
在古人传统观念当中,读书确实改变命运。
但读的不是数理化,而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传统的儒家四书五经。
朱标自己就读这些。
正因此朱标才意识到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必须要做出改变。
而把数理化加入到科举当中,让人意识到只有学习这些才能当官,才能出人头地,那自然学的人会非常多。
只是把儒学一刀切也不行。
现在读书人本来就少,直接一刀切,新知识体系还没建立,旧知识体系就马上崩塌,对大明的教育事业会造成很大打击。
所以朱标打算一步步来,对传统的知识没有打压,而去采取并行制度,从而解决教育问题。
四月份,红薯、土豆、玉米等作物也在北方大量推广。
朱标在南方招募人丁,朝廷愿意出路费以及一年资粮,送南方无地百姓前往北方开垦。
耕作前三年免税,三年到五年税收减半,第五年土地归属于开垦者。
要是以前,这样的条件肯定会吸引很多人。
奈何现在粮食产量暴涨,南方很多百姓自己都慢慢减少了土地耕作。
比如原来耕作二十亩,现在改为十五亩,劳动力则外出务工,或应朝廷征召前去参与国家工程建设,或改稻为桑转经济作物。
这是粮食产量巨幅增加带来的后遗症。
家里的粮食太多了,粮价又太低,卖不出去什么价格,外出务工或者参与建设收益显著高于种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户五口成员,减少耕作,分出一两人外出打工是最好的选择。
若不是中国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再如何发达家中的田地不能弃,恐怕已经有大规模弃耕的情况发生。
因此朱标的政策积极性其实不是很高。
不过即便如此还是陆陆续续吸引了一些百姓前往河南河北等地开垦田地。
毕竟明初人口主要聚集在南方,而南方平原地本来就少,给地主打工的无地佃户也多,朝廷的政令对他们也很有吸引力。
上半年时间,朱标推行了大量新政。
比如废除贱籍制度。
大明是没有奴籍的,早在洪武五年,朱元璋就严厉打击奴隶制,不允许任何奴仆存在。
所以明朝家丁奴仆只能认男女主人为爹娘而不敢自称奴仆、奴婢。
但贱籍制度却存在,如乐户、丐户、疍民等等。
朱标废除贱籍,把大明子民的户籍进行整理,只归两类,一类是农业人口,一类是非农业人口。
包括皇室、官员、商人,只要不从事农业生产,就是非农业人口。
同时重新登记人口,制定户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