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又一个永乐朝?(第2页)
朱棣指着上面的圆球说道。
朱云峰挠挠头道:“按道理是这样,但第二个去的时候就刚好是永乐朝开始了啊。”
朱棣想了想道:“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建文朝末日,永乐朝开端?”
“你的意思是,凑巧了?”
“有这个可能。”
“回去,叫人,这事得老祖宗出马才行。”
朱云峰摸了摸第一个圆球,去了洪武朝。
这事已经不是他们能搞定的了。
如果真按照他们推测的,圆球是朝代顺序,那么就得老朱出马。
甚至有可能的话,还得拉来永乐朝的大朱棣才行。
回到洪武朝地宫,一股冷风扑面而来。
他们已经三个月没来了。
连地宫甚至都落了灰尘,踩上去都一步一个脚印。
想也知道。
这里平时承担的是两界传送功能,外人不许靠近。
如果没有他们天天来回穿的话,自然也就不存在有什么人气。
从地宫出来后,迎面而来的是微风细雨。
洪武朝这边属于农历三月,最近在下春雨,连绵雨水灌溉了农田,今年又是一个丰收的年岁。
当他们从地宫里出来,看到久违的毛骧正站在宫门口站岗,见三小只过来,忙不迭凑上前单膝下跪道:“参见燕王殿下,吴王殿下,楚国公。”
“好久不见了老毛,陛下和太子呢?”
朱云峰问道。
“陛下在书房内看锦衣卫这个月上来的奏折,太子在奉天殿与内阁、三司及十三部尚书开议会。”
毛骧答道。
随着大明迈步进现代化建设,原来的六部已经不适用。
因此拆解与增设了好几个部门,扩展到了十三个,并且也进行了多番改革,加大皇权的同时,也能让各部门各司其职,不至于尸位素餐。
“那我们去找陛下。”
朱云峰径直走进乾清宫。
乾清宫大殿通往书房,一路上经过西暖阁,走几步就有宫女、太监站岗。
书房门口内使监监令王东站在那等着伺候。
见到他们三人来,王东连忙弯腰行礼,低声道:“见过燕王殿下,吴王殿下,楚国公。”
“谁来了?”
里面的朱元璋动静,抬起头看去。
“父亲,叔父,陛下。”
朱棣和朱云峰季赫三个人走进来。
“你们来了。”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毛笔,脸上露出笑意道:“王东,你们先出去。”
“是,陛下。”
王东随即挥挥手,示意暖阁宫女太监们离开,自己也倒退着出去。
等他们走后,三人原型毕露,除了朱棣还稍微老实一点外,朱云峰和季赫直接就一屁股坐在沙发上。
“怎么样了?电充好了吗?。”
老朱笑道。
正所谓三天保质期。
要换以前见他们这么没正形,早就骂一句没大没小了。
但三个月没见面,总归还没开始嫌弃。
“老祖宗,现在大明如何了?没出什么问题吧。”
朱云峰没有回答,而是先询问洪武朝的情况。
“能有什么问题。”
老朱站起身,他的身后有一张世界地图,指着新加坡这个地方道:“看到没,已经拿下了。”
“嚯,牛逼。”
“恭喜朱总喜提马六甲海峡。”
朱云峰和季赫顿时竖
大拇指的竖大拇指,鼓掌的鼓掌。
朱元璋笑道:“你们是没看到,去年过年的时候,万国来朝,是怎么样的一个光景。”
马六甲海峡在这个时候地位肯定没后世重要。
但对于眼下的大明来说,也非同小可。
老朱农民出身,不懂外贸的重要性,加上倭寇犯边,导致他生气地直接海禁。
可如今已经不是以前那么没远见的老朱,而是目光长远。
南海舰队组建好之后,他就马不停蹄地先控制马六甲海峡,建马六甲港口。
此时大明南方开海禁,与东南亚贸易恢复往来,甚至南海舰队不时巡航,以保护大明往来商人安全。
在大明的铁舰下,东南亚各国无不战战兢兢,无一不敢不开通港口与大明通航。
也有不怕死的,然后很快就死了。
杀鸡儆猴之后,各种香料、黄金、珍宝、木材纷纷运往大明国内。
沿海各州府市舶司光收税就赚得盆满钵满。
最主要的是大明如今发行纸钞,以银元为锚定物,去年就发行了五千万贯。
由于采用先进的印刷技术,民间和国外根本伪造不出来,在没有滥发的情况下,迅速流入市场。
东南亚各国因而被迫接受大明的纸钞和银元,国内货币遭受巨大冲击。
从大前年开始,大明就陆陆续续把国内产量过剩的粮食卖到东南亚,然后让他们那边种茶叶、橡胶、棉花、金鸡纳霜树。
几年下来,东南亚各国的货币变成大明的货币,国内的粮食无人耕种,严重依赖大明粮食出口。
本国则只种茶叶、橡胶、棉花、金鸡纳霜树等经济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