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之远 作品

第2章 紫金山东麓

 公元1937年12月13日。


 南京的冬天潮湿而阴冷。


 临近傍晚,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疯狂啸叫十数天的枪声炮声在这一天的这一时刻起,忽然间消失了。喧嚣渐渐沉寂。偌大的南京城笼罩在灰色的烟霾里,偶尔有稀稀拉拉的枪声。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烧焦羽毛的气味,到处是断墙残壁。在连接中山门通往城中的一条不算太宽的马路上,车已无法通行,马路上中国和日本将士的尸体一眼望不到尽头。木头电线杆东倒西歪,除了尸体外,遗弃的钢盔、军鞋、汽车轮胎、枪械、沙袋、汽油桶、行军装备等应有尽有,有抛锚的军用汽车横亘在马路中央。不时有无建制的日本步兵快速通过,边跑边朝四周放枪。


 数十米高的中山门早已坍塌,这个由明朝朱元璋的子民修建的城门,在日军重炮的轰击下,已残破不堪,倾泻而下的墙砖堵塞了整个通道。


 数百年的城楼,满目弹洞。


 城门外,一支日军小队手持三八式步枪正在警戒。为首的军官是个仅有20来岁的娃娃脸,眼神中依旧充满了惊恐,警惕地四顾。他的嘴里叼着的一支烟卷,已然熄灭,他却浑然不觉。


 中山门往东1000米,往北800米,被划作紫金山南线阵地,是国民革命军教导总队阻击日军进攻中山门的最后一道防线,总队长桂永清,士兵几乎是清一色的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学员,绝大部分是年初刚刚从南京、武汉等地选拔入学的入伍生。


 在这方圆不足一公里的地域,战斗空前之惨烈,紫金山南麓的几个制高点阵地,多次易主,中日双方为此均付出了沉重代价。双方的指挥官心中都非常清楚,这块复廓阵地是由中山门打开南京城的跳板,战略意义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