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书海的书虫 作品

第278章 殿试

大燕第一届科考还是比较寒酸的。

 参加的举子不足700人,但是明经科通过率惨不忍睹。

 大概只有4成的升科率,共计256人。

 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如果连明经科都考不过的话,只能说这帮考生的水平确实有些次。

 余下的256人可以在28号继续考进士科。

 赵峥得知这个结果时已经不抱啥希望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从古至今从没改变过。

 为什么那些世家子说自己家是簪缨世族、累世公侯时,那么自豪,那么有底气?

 不仅仅是因为出身,更多的是他们从小获得教育资源、自身的见识水平,从长辈中获得经验远远超过平民子弟,他们有底气把那些贫苦人家培养的学子踩在泥地里。

 就如同长孙无忌,这个大家印象中的宰辅文臣,他不仅仅带兵打过仗,还打赢了。

 他凭借的就是他爹长孙晟就是名将,突厥之所以分裂,杨坚之所以能得圣人可汗的称号,长孙晟功不可没。

 长孙无忌耳濡目染下,会打仗根本不稀奇。

 赵峥之所以开设书局、建图书馆,本质都是为了弥补在知识获取途径上的一些差距。

 只有教育普及了,人才的基数大了,才可能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涌现。

 纯粹依靠贵族政治是走不远的。

 第一届的举子,哪怕质量差劲一些,赵峥也会给他们一个机会。

 算是千金买马骨了。

 八月三日,试卷批改完成后,赵峥一一过目。

 进士科上榜仅仅32人。

 文试第一名,周怀仁

 文试第二名,裴松

 文试第三名,陈詹

 ...

 头名罕见的不是由世家子包揽,倒是让赵峥来了一些兴趣。

 八月八日殿试。

 第一个上场的就是周怀仁。

 周怀仁出身于军人家庭,因为赵峥给予军人的待遇很高,加上他父亲也算小有战功。退役后也转业成为一个小官,为他的求学提供了经济支持。

 他父亲本可以举荐他从军,但是他的志向不在军中,只愿主政一方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对于大王他自然是仰慕已久,他生于武德年间,是从大唐移民过来的,他一路也见过大唐是什么样,也知道大燕建国时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