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作品

第2章(第3页)

 “但说无妨。”

 “是。”李聪道,“向导一职,类似于军中斥侯。我虽熟悉此处风土人情,但毕竟年纪大了,若有一人为副,当保无忧。”

 “谁?”

 “李季安。”

 “他是什么人?”张仁皱眉道,“公主行踪要密,越少人知道越好。”

 “是。李季安从军多年,熟悉边境。斥侯出身,乖巧机灵,而且年轻,不像我这般老朽。”

 “多大了?哪里人?”

 “约二十岁,老家荆江,但自幼在军中长大。”

 “不行。随军家属关系复杂,人多口杂要误事的。”

 “他不是随军家属。他是个孤儿。”

 “孤儿?”

 “是。十七八年前荆江大水漫城,百姓十不留一。我奉调前往救灾,距离太远,赶到之后几乎无人可救。登船巡城,在一树梢听见有婴儿啼哭,原来树枝挂住一水缸,正是李季安在缸中啼哭不止。”

 “父母不在身边?”

 “水缸撑不住大人,会沉底。想必是父母原本一直在缸边守护,但大水漫漫,黄水滔天,最后体力不支,趴在缸沿又必定灌水,不得已撒手,听天由命。”

 “你怎知他姓名?”

 “我不知道他的姓名。姓李是随了我的姓。”李聪道,“季安就是希望他四季平安,是当时的医官起的名。军中不可收留幼童,但随行医官说他留在此地必死,医者父母心,实在不忍丢在路边。于是将他藏在粮车里偷偷带回来,喂了点药,喂了几口汤,居然活下来了。”

 “吃什么?”

 “百家饭。这个给一口,那个喂一嘴,也不挑食,慢慢就长大了。穿的更简单,随军家属小孩穿了不要的,穿破了的改改,就没穿过像样的衣服。”

 “打过仗?”

 “打过,因为瘦小便于隐蔽,被斥侯带去当副手,很快就独当一面了。”

 “武功高吗?”

 “高”,李聪连忙回答,“很高。”

 “谁教的?”

 “谁愿意教谁教,他也愿意学,说过的话就记心上,很长进。大伙都喜欢教他。”

 张仁笑了,“做你义子了?”

 “我倒是想,”李聪尴尬地挠了挠头,“他不干。”

 “为什么?”张仁饶有兴致,“嫌弃你?”

 “嫌弃那肯定没有,问他他也不说。”

 “我大概知道为什么。”张仁笑道。

 “为什么?”

 “以后你就知道了,”张仁道,“你带他一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