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3 章 风筝除晦地久天长...(第2页)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词汇。
黛玉接过贾璋递到她手里的云雁风筝,眼波流转,轻声笑道:“玉儿多谢三哥哥。”
昨日湘霓姐姐点了一出《惊梦》,柳梦梅与杜丽娘的情谊确实让人感动。
可是,她总觉得那种“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惊心动魄,反倒不如细水长流的温柔情谊。
她垂眸看着这只风筝,愈发觉得自己想得没错,嘴上却道:“外面太冷了,三哥哥,我们回去吧。”
贾璋点了点头,又塞给了黛玉一张小小的纸条。
黛玉回到荣庆堂把那只云雁风筝细细收好后,才打开了那张纸条。
贾璋在纸条上没写别的什么,只告诉了黛玉,他给她放风筝,假借了林如海的名头。
贾璋做事向来有条理,即使这次黛玉过生日,他又即将前往国子监,所以做了些出格之事,但还是为此找好了借口。
没错,祖母是有意撮合他和黛玉,宁荣二府上上下下也都知道这件事。
但是他和黛玉终究还没有订婚,所以贾璋在筹备这些风筝时就假借了林如海的名字,对外宣称这件事是姑父托他帮忙做的。
省得有人怀疑他们在私相授受……
不过正常情况下也不会有人这样碎嘴,毕竟他们是表兄妹,身后跟着这么多婆子丫鬟,根本算不得越礼。
在黛玉生辰结束后第五天,会试就开始了。
自皇帝下旨让诸王署理各部部务后,齐王就一心要把手伸到了会试筹备工作当中去。
费尽心血后,齐王终于成功了,但是他知道他不能高兴得太早。
他的兄弟们个个如狼似虎,全都对他不怀好意。
因此在署理会试事务时,齐王既然没有对礼部官员颐指气使,也没有半分约定门生之意,倒是让不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礼部官员松了口气。
就连被齐王塞进贡院做同考官的年轻翰林们,都是他幕下极有清名的几个门人。
这几个小翰林个个清正廉洁,是断然不会收受贿赂的。
由他们去做同考官,既能扩大齐王的势力,又能最大程度地杜绝贪污舞弊之嫌猜,可谓是一石二鸟的好安排。
齐王觉得自己的安排很妥当,在京中刚刚出现齐王舞弊的流言时,他就把自己原本拟定的同考官名单换成了现在的这一张,又费尽力气把他那些兄弟们传出来的流言给压了下去。
如今贡院龙门落定了,齐王他也总算能够松口气了。
可是世事总是不尽如人意,齐王千防万防,最后会试还是出了差错。
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当初齐王用死士陷害安王,致使安王被圈,他也变成了事实意义上的长子。
而现在,这一招也被人用到了齐王身上。
会试开考前的舞弊流言只是诱使齐王把全部心神都放到舞弊上的烟雾弹。
齐王也确实被迷惑到了。
这不是他
不聪明,而是任何人在面对科举考试时,能想到的陷害他人的办法都是舞弊案。
但真正能让人上当的计谋总会出人意料,此科会试上出的事情,也确与舞弊无关。
在会试第三场考试中,山东举子孙恒在墨卷上血书齐王母族赵家欺男霸女、贪污索贿、僭越无礼等罪名。
这些罪名御史弹劾外戚时经常会用,本是老生常谈,无关痛痒之事。
但问题是,孙恒在贡院里自杀了。
他还在血书上说赵家二爷看中了他侄儿,要纳他侄儿为契弟。
但孙家有良田百顷,并非穷苦到愿意卖孩子的人家,自然不会答应这样离谱的要求。
可是赵二爷恼恨孙家拒绝他,便在朝廷修建吴淞江堤坝时买通本地知府,强迫孙家所有儿郎都去服徭役。
待到吴淞江河堤建好后,孙家男丁也都死绝了。
只孙恒人在外地,这才逃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