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青霜 作品

第二百六十章 朱橘训秦晋燕三王!这气势,不是六弟,而是小爹!(第2页)

 “好,好,我老婆真棒。”

 朱橘果断拍手,给于情绪价值。

 “嘿嘿。”

 徐妙云咧嘴一笑,道,

 “至于新的产业,目前主要是报社。”

 “如今报社的发行量,已经是到了五万份,且增长速度很快,报社的分发范围,也是迅速扩张!如今和应天相临近的四个省份,都已经有了报社的人马在派送。”

 “以前内容不多,所以是一月一刊,而现在除了时政要闻这个板块之外,其他几个板块的内容愈发丰富,向报社投稿的人数也是越多越多!因此,我现在改成了半月一刊!”

 “将来要是半个月都不够用,那就改成七日一刊,甚至是——日刊!让大明月报,直接变成大明日报!”

 “这样一来,卖报所收获的利益,将翻好几倍!就最近半年,光是发月刊,我们的净利润就有上万两了!要是变成日报,那……就是翻六十倍,直接赚六十万两!”

 朱橘:“……”

 “你啊,你的小脑袋瓜,还真是会幻想。”

 他一脸无奈的道,

 “还日报……就咱们目前这印刷技术,就是整日整夜的做,把那些活字印刷板都给整冒烟了,也赶不了这趟工啊!”

 “印刷、选题材内容,这都是需要时间的,最起码也得七天的时间,你要发日报,那上面的内容只能是东家长西家短,鸡零狗碎的事儿,必然是没有内涵的,哪怕是连载小说,也得给作者喘息的时间,哪有逼着人家日更的,是吧?”

 徐妙云抚了抚头发,神色略有几分尴尬。

 好像……是这样子的。

 她有点想当然了。

 “此外,你之所以能有五万份的发行量,这完全是因为老爹在帮忙,光是全体官员都要观摩学习读报,这就多少份了?这一笔钱,可都是国库出的。”

 朱橘又道,

 “而抛开这些官员,真正买报的人又有多少?其实并不多,你也说了,应天再加上相邻四个省份加起来,也不过三万左右的读者,老实说,就大明目前的识字率来说,这就已经不少了,甚至可以说是饱和了。”

 “同样也是因为父皇鼎力支持的原因,大明形成了一股风,文人雅士以看报为时髦,你只是那只风口上的猪而已,信不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股子风过去之后,你就要掉下来了,不论推广的话,在本地的发行量必然是会缓缓降低,最终达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字的。”

 “我估摸着,稳定在三万左右,就差不多了。”

 一番分析过后,徐妙云不禁有些失望。

 “这……好吧。”

 “看来是我想的过于美好了……”

 她还想着,靠着报社直接发达了呢!

 结果朱橘一盆冷水浇下来,直接浇灭了她不切实际的幻想。

 “其实报纸这个东西,要挣钱,不在于它的发行量,卖纸能挣几个钱啊?”

 朱橘笑道,

 “咱们要挣,就得搞无本生意!且是无本万利的那种!”

 “比如说,在报纸上开辟一个小版面,用来打广告!让有推广需求的人来找咱们!”

 “发行量越大,知名度越高,这个广告费也就越高!到时候随便一个广告位,都能抵得上你卖上万份报纸了!”

 这个时代,都还没有出现‘广告’这样的东西,或者说有,但却十分的粗糙,无非就是在自家门前支个小摊吆喝吆喝。

 但实际上,有推广需求的人,却不在少数。

 大明月报,掌握了大明目前唯一的流量口,想要赚钱,那真的是比吃饭喝水还要容易!

 “还能……这样?”

 徐妙云睁大了眼睛,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般,目中露出惊奇之色。

 从未设想过的道路!

 但只要随便思考一下,就能知道夫君说的乃是金玉良言,乃是挣钱的最强秘方!

 “对啊,傻丫头,这还只是其中一种挣钱方式。”

 朱橘摸了摸徐妙云的脑袋,道,

 “报社是什么?是喉舌!目前来说,除了朝廷的官榜以外,它就是大明唯一的喉舌,唯一的输出端!”

 “光这一条,就有数不清的人想凑上来,就和苍蝇看到屎一样。到时候,都不需要你去思

考挣钱的办法,自然就会有人趋之若鹜,把他的想法和钱奉上,而你要做的,只是筛选一下,哪些能刊登,哪些不能刊登,仅此而已。”

 “所以说,目前你要做的,还是要做好月报,在稳扎稳打的同时,继续扩大它的影响力,让更多人的知道!只要影响力上去了,钱真的就是纯纯送你。”

 一番话语,听得徐妙云眼冒星星,看向朱橘的目光之中,已然是无限的崇拜。

 “夫君!”

 “你怎么这么厉害!”

 “mumua!”

 她难掩心中的情意,对着自己心爱的男人狠狠来了一口!

 “嗐,基本操作。”

 朱橘嘿然一笑。

 虽然在后世,他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屌丝。

 但即便是屌丝,也拥有超前的眼光,在明朝完全够用了!

 “若是按照你的规划来,那挣的钱……真是不敢想!太多了!”

 徐妙云掰了掰手指,咂舌道,

 “感觉,是不知道多少个六十万两啊!”

 “夫君,将来我们会不会富可敌国?”

 朱橘哈哈一笑。

 “随你,你想富可敌国,那你就富。”

 他笑道,

 “我对钱,不感兴趣。”

 “够用就行。”

 这话,还真不是和后世某个马总一样装逼。

 身为亲王,本身家底就丰厚,想要做点生意,那更是畅通无阻,一路绿灯,也没人敢竞争,随随便便就搞成了垄断,躺着收钱。

 所以,钱对于朱橘来说,的的确确就是个数字,他本身其实是个低欲望之人,在清修期间,花在他个人身上的钱,半年也用不了十两银子,还基本都是餐费。

 但是,低欲望,并不代表他就不搞钱了。

 要做事,就必须用钱!更不用说,他做的那些事,还都是大事!

 光一个天工院,就能让他烧好几年钱,要是运气不好,可能一丁点成果都不会出来。

 还有大明海军,将来若是大明财政不够,他又想赶进度,那就得自己往里头贴钱,这也是一个超级大窟窿!

 所以,朱橘非常支持徐妙云发展商业。

 且,他这不是与民争利,而是消弭信息差,让老百姓们提升阅历,丰富学识——这简直就是利国利民呐!

 “说说天工院吧,答上题目来应聘的人,多吗?有多少能像胡九那样的人才?”

 朱橘开口问道。

 于他而言,天工院的事儿,才是最要紧的。

 出成果啊出成果!

 但凡能做出一个成果来,都是对国家的推进啊!

 “嗯,不多。”

 徐妙云道,

 “碰运气的人不少,但真能把题目答上来的,却极少。”

 “这半年以来,应聘者寥寥无几,有几个,也都是医学、农业上的人才,夫君想要的物理、数学、化学方面的人才,还不曾出现。”

 朱橘微微颔首。

 他虽然有些失望,但却并不意外。

 大明,本就缺少理工科的土壤,想要有此类人才,自然也是如大海捞针一般。

 其实很多普通老百姓、老农民都是有潜力和天赋的,只是没有经过引导和发掘,正如‘马说’里的那样——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看来,不改变土壤环境就想发掘人才,还是很难。”

 朱橘轻声道,

 “得找个机会跟老爹说一说大明的教育制度。”

 “我想,目前财政有所富余,是时候在大明州、府、县设置学堂了。”

 “人才,要从娃娃培养起!”

 既然现成的不够用,那就培养一批出来!

 其实,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投资教育是最为划算的事情!回报率可以说是最高!后世的德国便验证了这一点。

 看似投资周期很长,需要十几二十几年的培养,可一旦形成了制度,把这个雪球滚起来了,那就是一发不可收拾了!

 “嗯。”

 徐妙云又道,

 “报社虽然没有招揽多少人才,但空印案的那些官员们却是很卖力,呈上来很多论题。”

 “这帮人都是精英,脑子可活泛了!其中有几个聪明的,专挑冷门的研究。”

 “这事儿,刘师傅知道的更清楚,夫君回头问问刘师傅就知道当前的进度了,应该来说,短短半年时间,成果还是很喜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