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我要当爷爷那样做决定的人,而非出主意的人!(第2页)
“听到没有?!”
朱长生听着老爹的训斥,小脸皱成了一朵菊花。
他左看爷爷一眼,爷爷避开了他的眼神。
右看奶奶一眼,奶奶仰头假装看天空。
这下他知道……没人可以帮他了。
“听到了……”
“大声点!”
“听到了,爹!我会好好读书的!”
朱长生赌气似的喊叫道。
朱橘这才露出一丝笑容,摸了摸他的脑瓜。
“记住你今天说的话。”
他笑道,
“你若是读的好,爹便奖励你,带你出去玩儿,去海边,怎么样?”
朱长生眼睛一亮。
“好耶!!”
去看大海,可是他的梦想之一!
在这个时代,哪怕是作为皇孙,想要去看一眼海,那也是极不容易的,故而,当朱橘抛出这番奖励时,他根本无法拒绝。
“嗯?”
朱元璋眉头一皱。
去海边?是你老六自己想去吧!
不过,看到孙儿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便也没多说什么,只是轻哼一声。
“嗯。”
朱橘随意抱起了朱长生,转而看向朱元璋,正色道,
“爹,不光是皇儿们的教育,其实我早就想跟你说,民间蒙童的教育,也极为重要。”
“人才,要从娃娃开始培养起!”
“教育投资,绝对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没有之一!这世上所有的生意,都比不上这个!”
在后世经济发达时期,大家卷教育的收益越来越低,哪怕是培养出一个985,211的高材生,也未必就一定能成功。
可在早期,教育投资绝对是最值得的!只要培养出一个大学生,那他这辈子就有了!甚至一家人都有了!
而对于国家而言,早期的这些人才,每一个都弥足珍贵,每一个都值得培养,因为,他们每一个都有可能为国家做出突出的贡献!
于大明来说,其实道理相同,批量培养的制度之下,只要能出一个天纵之才,那就是赚到。而其他人,纵然够不上天才之名,起码也能胜任许多岗位。
王朝初期,一片蓝海!只要路线对,那真是怎么发展怎么嬴!
“嗯,咱也很重视教育。”
朱元璋点头道,
“一年多来,全大明都开设了县学,让蒙童上学,对于家中尤为清贫的学子,朝廷还会给予一定的补助。”
“除此之外,只要在县学中通过考试,便可以正式获得‘学生’的身份,从而每个月都可以从县学领取粮米,如此一来,只要成为县学的正式学生,不但不用发愁生计问题,反而还可以补贴家里,让家人也没有后顾之忧,说起来,这事儿还是你娘提醒了咱,咱才去落实的。”
说着,他看了马秀英一眼。
自家妹子每次干政,都有出色的表现,让他有点欲罢不能……
朱橘闻言,目中露出赞扬之色。
“这搞得挺好,对于愿意学、学得好的学子,确实应该多花资源。”
他道,
“不过,我觉得光是学文还不够,应当加入理工科的内容,尤其是数学、物理等。”
“大明现在不缺文人墨客,缺的是能提高建设国家效率的人才,只能是理工科人才。”
“前阵子,我已经在让天工院的人编纂教材了,等教材编成之后,咱们要直接推广到县学!”
这种时候,天工院的多功能就体现出来了。
它其实更像是一座综合性大学,天工院里的博士、教授和后世一样,既可以搞科研,又可以教学生,还可以编教材。
有天工院在,朱橘的一切设想都可以有条不紊的推动!
“数学?”
朱元璋略一沉吟。
“对,不光是要增加理科的内容,咱们还要形成升学的制度。”
朱橘道,
“升学,是一种筛选,你也可以看做是小科举,亦或是科举的预演。”
“比如县学的学子,通过层层筛选之后,便可以选拔出一批尖子生进入府学深造,府学学好了,再进入省学,最后到国子监。”
“其实套路和之前差不多,只不过更加细化了,并且加设了课程,让最后站在我们面前的,都是综合能力很强的学子,而不是只会之乎者也的书呆子。”
朱标听完,点了点头。
“我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