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笑人生 作品

第十八章 "君民并耕”(第2页)

 诸子百家的学者们也各显神通。墨家学者强调平等互助对社会和谐的作用,道家学者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让百姓休养生息,儒家学者则力主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关键意义。

 曹植认真倾听每个人的发言,不时露出赞许的神情。

 然而就在辩论渐入高潮之时,台下突然传来一阵喧哗。

 原来是一位年轻书生,他声称有与众不同的观点要表达,这个意外之人的闯入将会给这场晋级赛带来怎样意想不到的变数呢?

 最终,经过数轮激烈的辩论,几位表现最为出色的代表和学者脱颖而出,他们将进入下一轮的晋级赛。

 曹植面带微笑,作为主持人站在铜雀台中央旁,他那儒雅的气质和自信的神态吸引着在场所有人的目光。

 只见他轻轻抬起手,示意台下喧闹的观众们安静下来。

 随后,曹植将目光转向了那位年轻的书生,眼中透露出一丝期待与鼓励。

 他微笑着对书生说道:“好啦,既然如此,那就请上台来,让我们一起听听您对于‘君民并耕’这一话题的高见吧。”

 听到曹植的邀请,书生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来。

 他迈着稳健的步伐,一步一步走向舞台。

 每走一步,都仿佛带着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当他终于踏上舞台时,先是向着台下的众人拱手作揖,展现出他谦逊有礼的一面。

 紧接着,书生挺直身子,清了清嗓子,然后以洪亮而又清晰的声音开口说道:

 “诸位所言皆不无道理,但依在下之见,治国理政与民众生计实非仅可从单一方面考量。

 需因应不同之情形,灵活处置方为上策。譬如边境之地,局势复杂多变,外有强敌环伺,内则民心浮动。

 于此等关键区域,律法务必严苛,方能确保国家之安全无虞,亦能护佑百姓之安宁生活;

 然若论及文化昌盛之所,则应以仁德道义感化众人。盖因此地文风鼎盛,民众多知书达理,以德化人更易深入人心,从而引导社会风尚向善向好。”

 他这一番话,可把大家都惊到了。有人直摇头,觉得这跟各家一直坚持的理念不一样;但也有人开始思考,觉得好像有点道理。

 孟子与陈相的这场激烈辩论即将拉开帷幕,现场气氛紧张而凝重。

 只见孟子面色肃穆,神情庄重,他那双深邃的眼眸紧紧盯着陈相,义正言辞地说道:

 “身为一国之君,那可是天下百姓的榜样呢,怎么能放下那高贵的身子,跑去跟普通百姓一起在田里劳作呢?

 君主应该推行仁德之政,自己带头给民众做个好榜样,这样才能让国家繁荣富强、长治久安哦。”

 孟子话刚说完,陈相就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反驳道:

 “要是君主对老百姓的苦难一点都不了解,那还怎么去治理他们呢?

 只有君主自己亲自去种地,真正感受到生活的不容易,才能明白老百姓的难处,然后制定出有用的政策法规来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啊!”

 孟子听了皱起了眉头,然后大声说道:

 “嘿,君主可是掌控全局的人呢。虽然不需要什么事情都自己去做,但得招揽很多有才能的人,用他们的见识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要是君主只知道埋头种地,那国家的大事谁来策划?礼仪教化谁来推行?国防的事情谁来负责?”

 陈相可不服气,往前走了一步说:“有才能的人当然很重要啦,但是君主如果没有亲身感受,怎么知道那些有才能的人说的话是不是真的呢?就像空中的楼阁一样,没有扎实的根基。亲自去种地,可不是不管理国家,而是更深入地了解大家需要什么呢。””

 此时人群中议论纷纷,有人偏向孟子,觉得治国理政本就分工明确;

 也有人倾向陈相,认为亲身体验才不会纸上谈兵。

 两人有争辩了一会儿,铜雀台上大商纣王,紧张的看着台下,询问到曹操感觉谁会赢。

 曹操摸着胡须,沉吟片刻后说道:“这二人各执一词,难分高下。不过吾以为,治国之道,二者需兼有之。君主既要广纳贤才,亦不可全然不知民间疾苦。”

 纣王道:“君此言甚是有趣,然今日必得分出胜负。”

 这时孟子提高了声音:“若君主忙于耕种,无暇顾及朝堂之事,遇外敌入侵,岂非要延误战机?”

 陈相则回应:“但不知民生,所定策略恐多有偏差。”

 只见那舞台之上,风度翩翩、气宇轩昂的主持人曹植轻抬双手,面带微笑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