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落凝 作品

第二十章 沈若凝等人球场欢乐打球

第二日清晨,天色才刚刚破晓,晨曦透过窗棂轻柔地洒在屋内,沈若凝就缓缓睁开了眼睛。她伸了个大大的懒腰,然后迅速起身穿衣,动作十分敏捷。

 一番简单的梳洗后,只见她对着镜子整理了一下自己略微有些凌乱的发丝,又拍了拍脸颊让自己看起来更精神些。随后,她轻手轻脚地走到房门前,小心翼翼地转动把手,生怕发出一点声响吵醒其他人。

 她悄悄的打开房门,偷偷的溜了出去。

 来到杨青镇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她却一直没机会好好欣赏一下这里独特的乡村风光。与繁华喧闹、灯红酒绿的城市相比,农村的生活显得格外宁静祥和。虽然这里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场和熙熙攘攘的街道,物资也不像城市那般丰富多样,但那清新怡人的空气、婉转悦耳的鸟鸣声以及此起彼伏的虫鸣声,都令人沉醉。

 此时正值金秋九月,也是一年当中农忙的时节。走在乡间的道路上,道路不窄,约莫了四米左右,除了少数的小道上是泥土与石子混合的土路,正道上全都是水泥路。你会发现,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整整齐齐地堆放着一堆堆刚从庄稼地里收割回来的黄澄澄的玉米。这些玉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再往远处看,即便今日是难得的节假日,田地里依然能瞧见许多辛勤劳作的农民们的身影。他们弯着腰,手持农具,正热火朝天地忙着收割庄稼。汗水顺着他们黝黑的脸庞滑落,滴入脚下这片肥沃的土地,而他们脸上洋溢着的却是朴实无华的笑容。

 在杨青镇,看不到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古色古香的青砖绿瓦房屋和平顶房。这些房子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子里,有的屋顶上升起袅袅炊烟,给整个村庄增添了几分烟火气息。

 在悠闲漫步的途中,沈若凝邂逅了许多背负着满满当当背篓、喜气洋洋地归来之人。那些背篓里装得鼓鼓囊囊的全是黄澄澄的玉米棒子,尽管它们沉重无比,压弯了人们的脊背,但每个人的面庞之上都绽放出灿烂而满足的笑容,想来定是对今年玉米的丰收成果深感欣喜和满意。其中一些人边走边兴致勃勃地交谈着,欢声笑语不时回荡在空中。他们饶有兴味地谈论着家中琐事,交流着各自种植的玉米品种优劣,分享着关于今年收成的种种心得与体会。

 沈若凝不紧不慢地继续前行,不知不觉间便抵达了一座崭新的水泥桥前。从这桥的外观以及成色来判断,它应当建成没多久。此桥横跨于河流两岸之间,宽度约莫三米上下,足以容纳车辆顺畅通过。令人瞩目的是,桥梁之上精心雕琢着精美的图案——梅、兰、竹、菊,这被誉为花中四君子的植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不仅如此,那座横跨两岸的石桥之上,还赫然镌刻着三个苍劲有力、醒目异常的大字:“惠济桥”。据闻此桥乃是由村庄之中的乡亲们踊跃捐款资助,历经无数艰辛方才得以成功修筑而成。而在桥的尽头之处,则精心铭刻着每一位捐款者的姓名,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这段充满温情与爱心的故事。

 沈若凝怀着满心的好奇缓缓走上前去仔细查看,她那明亮如星的眼眸快速扫过一个个名字。突然,她的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一般,猛然间停留在了一个无比熟悉的名字之上——沈文吉。一股难以言喻的亲切之感涌上心头,令她情不自禁地嘴角微微上扬,犹如春花绽放般展露出一抹温馨甜美的笑容。

 再看桥下,流淌着一条波光粼粼的河流。听村里的老人们说,这条河实际上原本是一条气势磅礴的大江,但由于如今正处于河水的枯水期,所以看上去它暂时失去了往日的雄浑气魄,宛如一条普普通通的小河罢了。然而,每当天空放晴之时,这里便成为了孩子们欢乐的天堂。他们或是在水中嬉笑打闹,溅起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花;或是挽起裤脚,弯下腰来全神贯注地捕捉着灵活游动的鱼儿;又或是尽情享受着清凉的河水带来的舒爽,欢快地洗去一身的疲惫和燥热。那场面好不热闹,真是令人心生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