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借调改稿(第2页)

 这些反馈还是在他的意料之中的。

 “好的,张主编,我一定按照您刚刚说的,按照咱们杂志社的要求进行修改。

 只是我们现在电影院这边工作特别忙,前一段时间还好,20号以后那个南斯拉夫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一上映,我们现在每天的加映就特别多,我现在除了上班,回家也都累的不行,恐怕很难抽出太多的改稿时间。

 而且30号以后还有一部南斯拉夫的电影要上映,我估计到时候会更忙了。”

 “哦,这样啊,你们电影院啊,大华电影院也属于文化口,这样吧,我给你开一个人民文学杂志社的借调改稿函。到时候你就可以脱产来我们这儿改稿。

 不过现在杂志社这边是借的戏曲研究院的楼,总共就5间房,两间大的,三间小的,书都没地方放。

 你也可以在家自己改,如果有什么问题,你再到杂志社这边来。

 还有啊,你在改稿期间,杂志社每天会给你发补贴。”

 季宇宁听了眼睛一亮,这借调改稿正合他意。

 只是不知道这每天的补贴是多少钱,他也没好意思问张主编。

 “哦,对了,张主编,我今天还带了几首我刚刚写的诗,上次我来咱们杂志社,那个刘副主编说也希望我多投稿一些诗和散文。

 诗刊那边那18首诗估计是够登好几个月呢,所以我就拿到咱们这边来。”

 说着他从包里拿出他昨天写的那四首诗。

 张主编笑眯眯的接过来,看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老人抬起头来,两眼射出欣喜的光。

 “好,非常好。比你给诗刊的那十几首诗还要精彩。

 这四首诗都可以上9月份的头条了。”

 随即老人让季宇宁稍等,他起身,出了房间。

 一会儿的功夫,就带进来一个40多岁的大个子中年人。

 “小季啊,这是我们诗歌散文组的组长周明。”

 周组长热情的跟季宇宁打招呼,一口的西北口音。

 季宇宁从周组长手里接过稿费单,一看,还不到20块钱。

 这还是他把这四首诗都多分了几行,而且人民文学这边也是按顶格7块钱的稿费标准给他结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