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烤肉季(第2页)

 “嗯,到时候我把贺建军带过来,咱们在附近找个地方,萃华楼怎么样?”

 “他们家现在晚上基本上没座儿,中午可能好一点,实在不行就提前预约一下。”

 8月30日,周二。

 上午,季宇宁继续在家写作。

 到上午10:30左右,他准备给上沪文艺投稿的三个作品就写完了。

 总共一首诗加两篇小说,也就11,000多字。小说我曾经在这里生活,大约1万字,而小说给儿子,也就1000字左右,这算得上是微型小说了。

 季宇宁刚刚把这三部作品放进信封封好,贺建军就来了。

 今天俩人约好了出去吃饭,还是吃烤肉。不过这次选择的是烤肉季,这次是烤羊肉。

 俩人一路骑车,直奔什刹海。

 路上经过邮局,季宇宁把投稿信寄出去。

 烤肉季在前海东沿,就在银锭桥畔,是一个两层的小楼。

 这个时候,烤肉季已经改名叫京城烤肉店。但几乎所有的老京城人,嘴里还是叫它原来的那个名字。

 前世这家店是直到三年以后的80年8月,才恢复老字号烤肉季的。

 这比跟它齐名的烤肉宛要晚上整整三年。

 具体的原因,季宇宁猜想,这是因为烤肉季所在的什刹海地区这个时候还很冷清,甚至还有一种很清幽的感觉,没有什么老字号,也没什么餐饮。

 而烤肉宛所在的宣武门内大街,挨着西单路口,这是京城最热闹的商业地区,老字号众多,所以77年这时候烤肉宛就先恢复老字号了。

 两人直上烤肉季2楼,选了一张带炙子的桌子,这是要武吃的意思了。

 桌子现在都是圆桌,炙子不大,是最小号的那种。

 最早烤肉季用的是方桌,四边各有一条长凳,很多人都是一脚蹬着凳子,这么吃,但现在没有长凳了,大家都是站着吃。

 烤肉季是有一个像大桌面一样大的大炙子的,那个是店里伙计烤肉给选择文吃的人用的。

 俩人选的桌子是临窗的桌子,面前正对着鼓楼和钟楼,非常清晰。

 季宇宁在桌边站定,一边跟建军闲话,一边看着服务员点燃炙子。又不停的端上来用大碗盛的已经用酱油卤虾油等佐料腌好的羊肉片,小碟子里放的解腻的糖蒜和黄瓜条等,沿着桌子最外面一圈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