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一场争论(第3页)

 生活的严肃性并不因此放过他们,他们依然面临了爱、生存与死亡的这种人生的大事情。

 这是对知青生活的审视中一双别样的目光, 它着眼点不大,但是深邃。极为深邃。

 而正是唯其深邃,所以才感人肺腑。

 你说的那种悲凉彻骨,那种冷,我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也感觉到了。

 但并不能因为这个原因,而不把它登载在我们的杂志上。

 我们杂志的宗旨,并不是只登那些暖的小说,只登那些温暖的,热烈的,正面的文章。

 而且他那篇小说,给儿子,那篇超短篇小说,或者叫微型小说,却是写得非常温暖,非常的情深意切。同样也是感人至深。

 我们可以把这两篇小说放在一起。先是冷的,后是暖的。

 这样,更能给我们的读者以深刻的感受。”

 “可是这样,我们的创刊号,有一位作者,一共有三篇文章登在上面,这合适吗?

 我们为这次上沪文艺的复刊,去各处征求稿件,许多老同志,老的作家都写来了一些文章,像巴老也写了一篇杨林同志。

 我们这样明显的,或者可以说是大张旗鼓的推荐一个年轻人,一个还没有什么小说作品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年轻人,这样会不会让那些老同志反感呢。今后我们杂志的出版发行,还需要那些老作家老同志的支持啊。”

 房间里的众多编辑,基本上也就是这两种意见。

 大家讨论的结果是最终也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

 “那这样吧,既然大家最终也不能形成一致意见,那就把这个问题提交给巴老来决定吧,毕竟巴老才是上沪文艺的主编。

 等一会儿,我联系一下巴老,看看哪天,我们去巴老家,然后我们一起向巴老做一个专门的汇报。”

 巴老虽然是上沪文艺的主编,但更多的是一种挂名,他一般也不到上沪文艺杂志社的编辑部来,他平常都是在自己武康路的家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