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龙骨水车(第2页)

 “以前龙骨水车太短小,儿臣稍作改良,通过连杆传动,将小龙骨水车,销接在一起,加上传动,一节节排开,提高龙骨长度,从而尽可能的远距离汲水。”

 李从嘉做法类似拼接在一起的火车箱,一节节火车厢组装在一起,形成了一列的火车。

 “好办法!”陈乔称赞了一句。

 “李从嘉又道在地头修建了水池,蓄水池位置较高,又修建了水渠,这样就方便给水田灌水了。”

 “不错!确实节省人力!”李璟也点头称赞。

 江南地区本就是水系发达,小河小溪也是纵横交错,通过这个巨型龙骨水车引导,将最后末节的五六丈的距离疏通。

 极大的方便了百姓的灌溉农田,稻米又以水田为主,所以可想而知能够提升产量。

 在场文臣武将,无不觉得此物新奇,但是细想之下也觉得在合理之中,只是多钻研设计把一堆木头组装起来。

 李璟转身而起,看着远处田地,只见有人汲水、有人在修整水渠,还有人在耕牛犁地,时不时挥着鞭子。

 一副怡然自得的农家景象。

 正当这时,户部上书常梦锡道:“咦,这老牛身后怎么栓了这么多铁犁。”

 常梦锡感叹的不是因为木犁换铁犁而是因为数量多。

 众人仔细看去才发现,一个老黄牛身后用绳子挂着一根木棒,而在木棒上穿了四个铁犁。

 走一趟能犁地四尺宽,是正常一个铁犁四倍范围。

 李从嘉领着众人向前而去,拿着铁犁道:“在这铁犁上,犁尾处有个圆孔,我将木棒穿在上面,这样把木棒架在耕牛上,可以一次拉着四把铁犁,提高了四倍的速度。”

 在后世中比较常见的耕作方式,在这个时代却还没有产生。

 一是因为木犁更换成铁犁,阻力减小,耕牛能够拉的动,另一个原因就是在铁犁上打了孔调整重心,便于拖动。

 实际上后世,仍有很多地区用的木犁,后靠人拉犁耕地。

 这一个场景,足以震撼在场的文武群臣。

 李璟满意的看了看儿子:“很好,你做的很好!”

 “巨型龙骨水车和穿孔铁犁,都是你这一个月多研究出来的?”李璟又追问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