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投其所好(第2页)
伊万诺夫在继续向周边扩张,向北已经突破亚齐边界,攻入荷属东印度。
李沙适时表达自己的担忧,担心遭到荷兰殖民者的报复。
“荷兰人能进攻亚齐,我们为什么不能进攻东印度?”
安东诺夫对李沙非常满意,李沙的表现,远远超出安东诺夫和伊万诺夫对李沙的期待。
这话说的,华人历史绵延数千年,是个人都知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故事。
有道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让你开疆拓土你不会,让你笼络民心伱还不会吗?
李沙其实也不会。
但是他愿意学。
而且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
这就足够了。
“能是能,但是地盘太大,我怕我们会被活活撑死。”
李沙讲不出太高深的道理,高筑墙广积粮的道理还是懂的。
“哈哈哈哈,这就是你们华人几千年,只能偏安一隅的原因。”
安东诺夫对华人的历史还是挺了解的。
其实也不能说了解。
只能说是了解个皮毛。
即便如此,已经足够安东诺夫喜欢汉文化了。
安东诺夫尤其喜欢诸子百家。
感谢华人祖先喜欢记录的习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欧洲现在正在发生的,和未来即将发生的,在华人历史上,都可以找到相似的片段。
甚至连政治制度,在华人历史上都可以找到可以借鉴的例子。
自由溟煮那一套,不就是儒家的以理服人么。
小政府主义则无比契合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核心。
欧洲的司法体系,几乎可以看作是法家的盗版。
工业革命则是墨家实用主义的具体体现。
就连英国的大陆均衡政策,都可以找到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影子。
李沙无法说服安东诺夫,只能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
伊万诺夫送回来的,不仅有适合从军的精壮青年,还有不太适合从军的半大小子,以及看上去就很能干的年轻女性。
兰沙靠海太近,随时可能遭到荷兰海军的入侵。
安东诺夫和伊万诺夫选择一处远离海岸的内陆山区,作为他们这个小团体的大本营。
既然有了大本营,总得有个名字。
因为亚齐有很多橡胶树,于是大本营就被命名为橡城。
李沙感觉不太合适,亚齐还有金矿呢,叫金城岂不更好。
安东诺夫一脸诡笑,连连摇手:“不不不,就叫橡城,橡树之城。”
在东南亚建城,比在阿穆尔容易多了,最起码不需要考虑供暖问题。
亚齐人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高,实在没有房子,搭个棚子也能凑活。
伊万诺夫忙着南征北伐,安东诺夫忙着训练军队,所以橡城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就由李沙负责。
李沙彻底头大,让他用小恩小惠收买民心还行。
让他建设一座城市,真的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伊万诺夫和安东诺夫确实神通广大,确定橡城作为大本营之后没几天,就有一批新毛子抵达橡城。
“橡城?你咋不叫尤里耶夫呢?”
新来的伊凡对“橡城”这个名字同样不太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