鲇鱼头 作品

第609章 报复(第3页)

 对于其他参战国家来说,120毫米已经是重型火炮。

 305那是变态。

 德国还有更变态的420,但是和奥匈帝国的305一样,由于数量稀少,不具备改变战场的能力,只能用于攻克类似“烈日要塞”之类的要塞堡垒。

 在俄军重型火炮的密集打击下,德奥联军损失惨重。

 29号,奥第五集团军终于无法忍受,被迫撤退。

 乔治都被这个消息惊呆了。

 俄军还没有投入地面部队进攻呢,只靠火炮打击,就把奥地利人打跑了?

 这也太不经打了吧。

 康拉德也无奈。

 从20号到29号,俄军的大规模炮击已经持续了整整9天。

 德军在西线发起伊普尔战役前,对英军阵地进行了长达3天的炮击。

 这已经是德军的极限,德军在这3天内,打光了此前一个月内储存的炮弹。

 康拉德不知道俄军在战前储备的炮弹到底有多少。

 看俄军这架势,9天明显不是极限。

 俄军刚开始炮击时,康拉德和马肯森一样,命令部队坚守阵地。

 战争爆发前,康拉德指挥的军演

主要演练进攻,从不练防守。

 所以在俄军的密集打击下,奥军的损失比德军更严重,每天伤亡的士兵都超过1500人。

 连续炮击还是有效果的,奥军防线损毁严重,在俄军的连续炮击下无法修复。

 28号单日,奥军的伤亡达到4000人。

 康拉德终于无法忍受。

 俄军这9天的炮击,给安德烈预定了一枚圣乔治勋章。

 一直以来,炮兵指挥都是一门艺术。

 炮兵打击并不是瞎打,炮弹是有成本的,火炮也有寿命,不能浪费。

 奥地利是战五渣不管他。

 德国人的防线很有章法,俄军炮击时,德军躲在防炮洞内,阵地上只留少数观察员,炮击结束后,放炮洞内的士兵迅速回到阵地上,防备地面部队的进攻。

 这时候如果不投入地面部队,而是进行第二轮炮击,守军的损失可想而知。

 既然这样,那不见兔子不撒鹰行不行?

 不行。

 士兵在炮击停止后迅速回到阵地上,目的不仅要防备地面部队的进攻,还要修复在炮击中损毁的工事。

 否则在火炮的连续密集打击下,如果损毁的工事不及时恢复,那一旦投入地面部队进攻,守军也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在安德烈的指挥下,俄军炮兵打出花,不仅重炮发挥出色,而且充分利用火箭炮的机动力打了就跑,让马肯森徒呼奈何。

 德军炮兵的素质,比俄军炮兵毫不逊色。

 炮兵一项最重要的任务是火力反制,一旦发现敌方炮兵阵地,要对敌方炮兵阵地进行火力打击,摧毁敌方炮兵。

 火箭炮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战术。

 重型火炮展开需要时间,一旦展开就不会轻易移动,这是火力反制的前提。

 火箭炮是打了就跑,等德国炮兵技术人员计算出火箭炮阵地位置,火箭炮早就跑没影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