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吃草莓蛋糕 作品

第144章 麻疹疫情来袭(第2页)

 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再过十几天,就要过年了。

 这天。

 王孟德给田各庄爷爷奶奶那里送了一些物资之后,他马不停蹄,赶在中午前,来到了王府井大街上。

 看了看天色,感觉到肚子也饿得厉害,便先找了一家饭馆,准备先填饱肚子。

 这家叫做为民饭店的饭馆,是一家公私合营的饭店。

 进了店里,找了个没人的桌子旁坐下,服务员手里

拿着一个本子和笔,懒洋洋的慢慢走了过来,随口问道:“吃什么?”

 这种服务态度,要搁在前世,饭店早就关门了。

 但在这个时代,大家都见怪不怪了。

 甚至,这种态度都算是好的了,有的店里的服务人员,看着不顺眼,还会无缘无故的打骂人。

 导致现在很多店里的墙壁上,都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禁止无故打骂顾客”。

 因为现在所有的商店、饭店等等,都是国家的,服务人员都是光荣的工人劳动阶级,店里赚多少钱,和他们都没有多少关系。

 “来一份回锅肉,再来两个二和面馒头,两个窝窝头。”

 王孟德看着墙上挂着的小黑板上,居然写有回锅肉,便开口说道。

 “一共五毛钱,三两肉票。”

 随手写了几个字,那个服务员面无表情的说道。

 王孟德急忙从兜里掏出五毛钱和肉票,递给了他。

 回锅肉是四毛一盘,两个二和面馒头和两个窝窝头正好是一毛钱。

 此时,京城的大小饭庄和饭店,去吃饭都还不用粮票,因为属于新成立的国营‘饮食公司’管理,就算是粮油短缺,仍然能敞开供应。

 一直等到59年底的时候,情况才会发生变化。

 京城周边的一些城市,如津门、保定、石jia庄等城市,当时因为粮油茶蛋肉短缺,大小饭店都开始实行就餐收粮票的制度。

 再加上当地的居民口粮标准低、副食品类极度短缺。

 许多居民便集中涌入了京城,专程觅食就餐。

 一时间,京城大小饭店、餐馆的门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排长龙现象。

 可谓是人流云集、彻夜不散。

 从晚上开始排第二天的早餐,清晨吃完早餐,也不回去,又接着排起了午餐队,中午吃完了之后,继续排晚饭的队。循环往复,很多都是一家人轮番上阵去排队。

 同时,京城市的本地居民,发现主食尚不收粮票,也开始加入了队列。

 这种状况,很快就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不仅消耗大量的粮油,且局面混乱,‘政治影响’太坏。

 于是,京城市经过研究,并报请‘院里’批准,自60年7月30日零时起,京城市管辖的大小饭庄饭店,一律凭票供应。

 仅保留十八家高档餐馆,不收取粮票,但菜的价格非常昂贵。

 而且,到这十八家高档餐馆用餐,还需要提前一天进行预约才行,每天的预约名额还有限。

 等了一会儿,他的饭菜就做好了。

 这时候,可没有服务人员帮他端。

 王孟德起身来到窗口,端着自己的饭菜重新回到了饭桌旁。

 满满一大盘的回锅肉里,大部分都是肉,目测最少也有四两左右,再加上洋葱等配菜,看着就有食欲。

 拿起筷子,一手抓着二两五左右一个的二和面馒头,就大口吃了起来。

 二十分钟后,面前的盘子,已经空空如也,四个馒头和窝窝头,也都全部吃完了。

 舒服的打了一个饱嗝,他起身出了门,来到了旁边不远处的王府井百货商店里。

 55年九月份开业的王府井百货商店,是王府井大街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百货零售店,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店”。

 王孟德直接上了三楼,熟门熟路的来到了卖手表的柜台旁。

 旁边,不少人正透过玻璃,仔细的盯着柜台里摆放着的各种各样的手表。

 这些手表,大部分都是国外的品牌,只有一种‘沪上’牌,是国内的品牌。

 1958年7月,沪上推出了一款名为A581(机芯型号)的自制量产腕表,这是国内生产的第一个手表品牌。

 58年一共生产出了13600块左右,目前的售价为60元人民币一块,等到再过一段时间,这款手表的价格,就要涨到120块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