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抗旱和人情
第162章 抗旱和人情
隔天。
大清早。
王梦德天没亮就起床了。
今天他要趁着早上凉快的时候,回田各庄一趟。
打了一套拳,出了一身的汗,然后洗漱了一下,才舒舒服服的背着挎包。推着自行车出了门。
到了地安门大街,找了一家之前经常去吃的公私合营早点铺。
要了一碗豆浆和三根油条,吃完后,又拐到附近的包子铺,买了几个肉包子,用油纸包着,小心的假装放到挎包里,实际是藏在了空间。
然后才蹬着自行车往德胜门那边骑去。
现在京城在饭店李吃饭,还暂时不要粮票,已经有不少人发现了这个漏洞,开始天天“薅羊毛”。
王孟德并没有加入进去,更没有提前存储这些,一来他身负空间,并不会缺粮。
还有就是,他也不会为了这点蝇头小利,给自己身上带来污点。
而且,他这个自身形象太出众,大部分人见了他,都会印象深刻,如果“薅羊毛”次数多了,肯定会引起有心人的关注。
到时候就得不偿失了。
依然是那种速度缓慢的“受气包”公交车,坐在靠窗的位置,王梦德时不时的往外边看去。
就见众多去年突击建立起来的大小土高炉,大多都已经荒废了。
经过大半年来的风吹雨打,外表都已经泛起了破旧的样子。
周围也都围满了野草,偶尔有几个放羊或放猪的人,赶着一群畜牲隐现在它的旁边。
长叹了一口气。
王梦德心里满不是滋味,别看这只存在了半年多的时间,但造成的影响非常大。
有道是破坏容易建设难。
不说别的,各种环境的影响,就需要未来用几十年的时间去弥补。
等到了沙河,从车上下来,此时,太阳还没有出来,但温度已经上来了。
走在路上,不一会儿,他的前胸后背以及额头,就已经湿透了。
但王梦德没有在意,相反,他神色却有些凝重。
因为,路两边的田地里,大量的精壮和妇女们,都在趁着早上的时间,用肩挑着担着,用盆端,用手拎。
浇灌着地里的庄稼。
甚至还有不少的老人及孩子,也在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今年以来,京城的周边地区,就开始久旱无雨,好不容易完成了夏收,准备再种点大豆或者玉米,可是地里干的,种子大部分都无法发芽。
就算发芽的了,也是软趴趴的。
没有办法,各个公社和生产队,就组织大家,进行抗旱。
这时候,可没有多少机械可用,所以,大家只能用人力这种方法。
其实,京城周边还算是好的,像两湖、川、鲁豫皖等传统产粮地区,遭受到了大面积的旱情,很多地区,都颗粒无收。
到了田各庄。
推开院门,却发现堂屋的房门紧锁。
王孟德不用想,就知道,爷爷奶奶他们,肯定也在田地里。
然后,他转身往村子的东边走去。
果然,沿着村头的小道,走了大概一里多地,就看到了爷爷奶奶的身影。
他们俩,正用一根一米多长,婴儿手臂粗细的木棍,抬着半桶水,从旁边不远处的一条小河边,着急忙慌的往田地里走去。
快步到了近前,王孟德伸手先把桶拎了起来,然后嘴里心疼的说道:“爷爷,奶奶,您们年龄这么大了,怎么还干这种重活。”
停下脚步,抹了一把头上的汗,王田氏咧着嘴笑道:“孟德来了。”
“这几天地里的庄稼刚发芽,如果缺水,可就长不成了,大队里着急,就让大伙担水浇地,再不浇地,今年秋季的庄稼,可就收不上来了。
而且,我和你爷爷虽然年龄大了,干的比较慢,但这也算是有工分的。”
经过去年冬天的挨饿后,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本来夏收就不理想,如果秋季的收成也不好,那今年的冬天,又会是一个难捱的日子。
夏收才刚刚过去没几天,有经验的农民,都能估算出来今年大队的所有收成。
再减去需要上交的公粮,还剩下多少,大家基本上心里都有个数。
所以,很多人都开始有了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