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吃草莓蛋糕 作品

第176章 许大茂和外国友人的求医


 第176章 许大茂和外国友人的求医

 出了正月十五,这个年就算是过去了。

 随着年味的过去,人们又开始了紧衣缩食的日子。

 每一家,都在算计着,数着米下锅,不敢多吃一口,生怕这个月撑不到月底发票证的时候。

 幸好王孟德有空间,日常吃的倒是不短缺。

 也就是为了掩盖,经常和大家一样,多吃几顿粗粮罢了。

 营养倒不是很缺。

 特别是几个孩子,虽然不胖,也都比同龄人长得高、长得壮实。

 至于好东西,都在家里偷偷的吃。

 田各庄。

 天气依然很寒冷,一间牛屋里,五六个老年人,正围成一圈,中间,是快要燃烧尽的火堆。

 每年冬天,村子里没有暖气和火炉子。

 年轻人和孩子,身体壮实,还能抵抗冬天的寒冷。

 老年人身体弱,只能靠烤火取暖。熬过这几个月寒冷的季节。

 王田氏穿着满是补丁的碎花棉袄,往火堆里添了一根粗树根,让快要熄灭的火堆,重新散发出了热量。

 旁边,王京徽消瘦的脸庞上,满是悲伤。

 村里的一个老伙计,眼看着就要熬过这个冬天了,却没撑住走了。

 随着一个个在一个村生活几十年的熟人,都埋进了土,他也不由自主的在心里泛起了伤感。

 “老王,你也别想这么多了。

 咱们能活这么久,已经是赚了,再说了,儿孙满堂,哪怕是明天走了,也能瞑目。”

 王田氏重新坐下后,看到老伴的神色有些不好,便劝慰道。

 这两天,她发现王京徽时不时的走神,精神也有些不济,明显是被影响到了。

 这种状态,一两天还好,如果时间长了,像他们这么大岁数的人,可就危险了。

 想到这里,心里一个劲的往下沉。

 “就是,王老三,你都七十多岁的人了,怎么还这么看不开呢。

 你家那小儿子——小浩,现在在京城医院当大夫,吃上了商品粮,可谓是吃喝不愁,旱涝保收,还不用劳累。

 对了,他家那个大儿子小孟德,听公社的干部说,年纪轻轻的,可了不得了,不仅本领强,连领导,都见过不少。

 有这样的儿孙,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我要是有这样优秀的后代,让我早几年埋进土里,我都笑着自己跳进去。”

 田腊八坐在他们的对面,出声说道。

 至于他为什么叫王京徽为王老三,那是因为王京徽在徽省的老家,排行第三。

 在农村,同龄人很少喊名字,大部分都是喊个外号或者姓氏后边跟一个排行。

 “哼。”

 虽然看田腊八有些不爽,但他说的话很有道理。

 王京徽从腰间的布带上抽出烟袋杆,伸进布袋里掏了掏,然后用手压实,放到火堆上点燃。

 吧唧了两口旱烟袋,他神色才好转了一些。

 自己确实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从一个乞讨的小乞丐,到现在儿孙满堂,甚至连重孙子都有了好几个。

 而且不仅人口旺盛,家里还出人才。

 其他外人可能不知道,他们自家人清楚,孙子王孟德可是给国家带来了非常大的益处。

 它们老王家,要发达了。

 就在几个老年人一边烤火,一边闲聊的时候。

 王孟德冒着严寒,紧了紧棉衣,揣着手,来到了牛屋外边。

 推门进去,先喊了一声爷爷奶奶,又跟其他几个人打了一声招呼。

 这些人,可都是看着他长大的。

 小时候,因为调皮捣蛋,没少惹他们生气。

 打完招呼,又从兜里掏出一包大前门,给每个人散了一根。

 “哟,还是过滤嘴呢。”

 看到手里的香烟,田腊八惊喜的说道。

 “不错,不错,还是孟德懂事。”

 说着小心的把香烟别在自己的耳朵上。

 在农村,这种高档的带有过滤嘴的香烟,基本上没人会买,他现在可舍不得抽,准备等以后天暖和了,人多的时候再拿出来显摆。

 王京徽和王田氏两个人没有搭理田腊八,而是慢慢的站起身来,埋怨道:“孟德,天气这么冷,前几天不是刚回来过么,咱们现在又来了。”

 他们倒不是不想看到孙子,而是心疼,担心天气寒冷,生怕冻坏了他。

 “爷爷,奶奶,我在家没啥事,来看看您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