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为林 作品

第217章 会前调研(2)(第2页)

 王伟江上了车之后,汽车大约开了二十分钟左右,便来到了向坝乡的朝阳玻璃厂。这一家玻璃厂是乡办企业,主要是以生产各种各样规格的酒瓶和平板玻璃作为主打产品。当王伟江到达厂区的时候,给他的第一个感觉就是陈旧、破败,那些厂房看起来都已经很有年代感了,而且厂区内的路面也不是很干净整洁,甚至还有些脏兮兮的。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个立在路边的宣传栏,它已经破烂不堪,完全没有了昔日的光彩和活力。但是,在这些破旧的景象之中,却有一个东西显得格外突兀,那就是高耸入云的大烟筒。这个大烟筒似乎成了整个工厂的标志性建筑,虽然它也已经有些年头了,但依然屹立不倒,给人一种坚韧不拔的感觉。

 王伟江直接来到生产车间,火炉内熊熊烈火正在燃烧,工人们正在从炉内弄出已被烧成液体的玻璃倒入一个个模具中,等冷却后就成了生产出来的成品。

 “你们是哪里的,是来厂里订货的吗?”一个工人问。

 “不是,我们是县里的,路过你这顺便进来看看。”

 “不会吧,你们要是县里的怎么乡里领导和厂里领导一个陪同来的也没有。”工人怀疑地问。

 是啊!曾几何时,下级陪同上级来人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陪同文化”。这种文化在官场和企业界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它被视为一种传统和习惯,但实际上却隐藏着一些问题。像王伟江这样不按常规行事风格的人确实让人感到疑惑不解。按照常规,应该有乡里或厂里的领导陪同他来参观考察。然而,他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却是独自一人前来,这与通常的惯例相悖。如果王伟江不是县委书记,而是其他普通干部或者工作人员,那么他可能就不会受到这么多关注和质疑。毕竟,在日常工作中,普通员工往往不需要太多的陪同和接待。但是,作为一名县委书记,他的身份和地位使得人们对他的行为产生了更高的期望。工人们可能认为,如果王伟江真的是县委书记,那么他的到来应该伴随着更正式、更隆重的仪式和安排。而现在,只有他一个人来到工厂,没有任何陪同人员,这让他们觉得有些奇怪和可疑。因此,如果王伟江真的向工人表明了自己的身份,那么工人很可能会更加怀疑他的真实性和意图。对于工人来说,他们可能会觉得县委书记的到来应该有更多的准备和组织,以显示出对他的重视和关心。所以说,王伟江的独自行动确实给人留下了不少疑问。这种情况引发了我们对官场文化和权力运作方式的思考。虽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所有的官员都需要大量的陪同,但适当的接待和沟通还是必要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这种陪同文化是否过于形式化和官僚主义,是否能够真正提高工作效率和解决实际问题。

 “你们一个月能拿多少工资?”王伟江问。

 “这可不好说,若一个月上满勤能拿近4000元,平时也就拿个3000元左右。”

 “每月拿这些工资满意吗?”王伟江又问。

 "要说满意,哪里会有完全满意的呢?如今每个月拿着区区三千元的工资,仅仅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已。扣除掉日常生活开销以及人情往来所需的费用,几乎所剩无几。然而,我们却懂得知足常乐。只要能够勉强糊口,坚持工作到退休年龄并领取养老金,那么晚年生活便无需担忧。毕竟,年老之后若没有经济来源,那才真是令人忧虑啊!所以说,尽管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但我们依然知足。″

 这时厂长看见厂区停着001号车,他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自己看花眼了,他使劲地摇摇头,当他确信是县委王书记车时,他忙奔了过来,见李健坐在车里,他就忙问,“是县委王书记来了吗?”

 “是。”李健干脆地回答。

 “那他去哪里了?”

 “往后边车间去了。”

 厂长一听忙向车间快步走去,并掏出手机给乡党委书记打了电话,“喂,魏书记,你没接到通知嘛,县委王书记现在就在我们厂里。”

 “啊!王书记在你们厂里,那他去你厂里你怎么不早说呀?”乡党委书记魏正波埋怨道。

 “哎呦!魏书记,您这可真是冤枉死我了呀!我也是刚刚看到 1 号车停在了厂里,然后赶忙跑过去询问驾驶员,这才得知王书记在车间呢。我现在正一边朝着车间赶,一边给您打电话呢,真的是一秒钟都没耽搁啊!”从厂长的语气和措辞来看,似乎是个行事周全、八面玲珑的人。面对这种紧急情况,他并未慌乱,而是冷静地处理着每一件事。用现代人的话说,他的情商相当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