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爱民好官(第2页)
”您老这样一算我心中就明白了,种地也要改变传统观念,不能墨守陈规,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光靠种传统农作物是难以发家致富的,老大爷,你们带了个好头啊!″王伟江夸赞道。
"并非是咱们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而是上级给咱马店镇委派来了一位杰出的书记呀!自从这位书记走马上任以来,他的心便全然扑在了如何带领咱们大伙发家致富这件事儿上。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咱们马店镇的家底实在太过薄弱啦。面对这样的情况,想要实现脱贫致富,那就只能去寻觅那些投资成本相对较低、收益却能够快速显现出来的项目喽。"
"为此,我们的书记不辞辛劳地开展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工作,并亲自前往多地进行实地考察。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最终拍板决定走上建设塑料大棚种植蔬菜这条道路。″
"接下来,书记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准备工作。他先是安排各个村庄采集不同质地的土壤样本送往农业技术部门进行专业检测,目的就是要搞清楚咱们这里到底适宜栽种哪一类的蔬菜。紧接着,对于那些率先表示出愿意尝试种植蔬菜的农户们,书记还精心组织他们前往外地进行参观学习。当大家亲眼目睹别人家那一个个塑料大棚里面生长着各式各样令人欣喜的新鲜蔬菜时,内心都不由得激动万分起来。听说人家产量和卖的价格后,个个既吃惊又欣喜若狂。″老人很健谈,对他们的镇党委书记那也是从心里喜欢。
“火车跑得如此之快,那完全是因为有强劲有力的车头来带动啊!如今看来呀,你们镇上的这位党委书记可真是不简单呐,他全心全意地带领着你们每一个人走上了发家致富、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真不知道这样一心为民的好书记到底姓甚名谁呀?”王伟江问道。
”他叫余新华,是个三十多岁的后生,有头脑,有魄力,还有一颗爱民亲民之心。真是难得。″老人夸赞说。
说着说着,老人又采摘了满满两篓黄瓜,老人搬起一篓准备放到外边的车上,王伟江也顺手搬起另一篓,”咦,怎么好意思让你伸手呢,你放下,我再来一趟。″老人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大爷,举手之劳,不必客气。
“年轻人,这边这些新鲜水灵的黄瓜,您有没有瞧上眼呀?咱们这儿的蔬菜品种可是琳琅满目啊!不仅有黄瓜,还有各种各样的其他品种。比如说那红彤彤的西红柿,大大小小、长长圆圆的都有;还有细长的丝瓜,翠绿欲滴;四季豆也是长短不一,鲜嫩诱人;长豇豆则像一条条绿色的鞭子挂在架子上;再有那青椒,有的胖乎乎的,有的细长苗条,颜色也是丰富多彩,从深绿到浅绿,甚至还有带着紫色斑纹的呢!这么多种类供你选择,总有一款能满足你的标准和需求吧!”老人还是把王伟江当成前来订购蔬菜的商贩了。
”大爷,我不是来订购蔬菜的商家,我是市里公职人员,早就听说马店镇塑料大棚搞得不错,所以今天特地抽出时间来看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天亲眼所见,果然名不虚传。″
”哈哈,原来你和我们镇里余书记一样是公家人,实在不好意思,我把你当成前来订购蔬菜的商家了。″老人歉意道。
王伟江告别老人后,乘车沿着公路继续前行,公路两边几乎全是塑料大棚,”看来他们在建塑料大棚前就动过一番脑子,把什么事都考虑进去了。″
”王书记,此话怎讲?″洪家卫问。
"如果我的猜测没有出错的话,那么可以想象得到,马店镇内所有的塑料大棚大概都会被建造在马路边上。将这些塑料大棚建设在马路旁边,其中一个最为显着的好处就是能够率先完美地解决交通运输方面的难题。毕竟仔细想想看,如果把这些塑料大棚统统建在了远离马路的大片农田之中,那可就麻烦大了!尤其是当遭遇那种连续不断、阴雨连绵的糟糕天气时,情况将会变得极为棘手。因为到那时,那些原本生长得郁郁葱葱的各类蔬菜,就只能依靠人力用肩膀挑着或者后背背着的方式艰难地运输出来。这样一来,不仅会耗费大量宝贵的时间,而且还需要投入巨大的体力和精力,简直是既费时又费力。″王伟江解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