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春归 作品

第433章 好沉重哟,这个话题(第2页)

 孩子为谁而活?为家长、面子、圈层、期待而活,反正不是为自己而活。 

 孩子总是被“外部”评价着,符合的标准是集体无意识的,是外在环境的,是教育部门的,而不是成为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那个标准。 

 什么都毫无意义。 

 孩子太可怜了。让人泪目。 

 家长被自己的人性卷进去,卷手艺,卷感受,卷社交,卷专业,无辜了孩子。 

 很多卷出来的孩子,没有一点空间,失去了纯真的活力。 

 在成长过程中,甚至在大学或工作后,躺平、抑.郁、焦虑,社会功能丧失,后患无穷: 

 空心病,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以极端方式走向生命尽头的,也频频听说。 

 躯体化症状甚至神经官能症,太煎熬人了。 

 四无少年屡见不鲜——无趣,无光,无神,无力,形象又无奈。 

 上学的意义变窄了。 

 毕竟,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不竞争上不了岸,就造成整个学校大环境内卷,学校也不见得就是一个很好的社会化环境。 

 现代教育在复制粘贴机器人。孩子成了学习的工具人,有家长甚至开玩笑说,把机器人领回家当孩子吧。 

 好沉重哟,这个话题。 

 替孩子心疼。 

 该如何让孩子成为教育的受益者。在家上学貌似能给到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但也有很多弊端。 

 比如独生子女本来就孤独,需要被深深地看见。 

 人是爱的链接的动物,是关系的总和,孩子要成为他自己,就要在关系中照见自己。 

 而在家学习,孩子的空间变小,接触的人事物少,养育者都让着他,眼界也变窄变低,只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没有社会实践的机会。 

 玩伴,自由,大自然,去学校看到很多的人的个性和样子能见人识人,有事做有参与感能体验生活,这五个方面都很重要,是在家不具备的。 

 在小伙伴的群体中到处跑到处玩,一溜烟就不见了的快乐,也是在家不可能拥有的。 

 的确,可以带孩子全国全世界游学,穿梭于城市中的各个场馆,但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家长也可以带着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