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第91章 诸葛亮登场!(第2页)

 刘备看着眼前之人。

 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机。

 真乃飘飘然当世之神仙也!

 两人互相拜谒过后,刘备迫不及待的询问道:

 “如今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备不度德量力,欲伸张大义于天下!”

 “怎奈智术短浅,迄无所就,遂用猖獗以至于今。”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诸葛亮饮了一口热汤,叹声道: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名微而众寡。”

 “而终能攻克袁绍者,以弱为强,既靠天时,更得益于人谋也。”

 诸葛亮放下杯盏,拿起羽扇轻摇着。而对面的刘备则是仔细听着。

 “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刘备点点头,诸葛亮微微一笑,站起身,在屋内踱步,且朗声道: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此乃上天赐予将军之地,难道将军无意于此乎?”

 面对诸葛亮的询问,刘备默默无言。

 而诸葛亮也毫不在意,轻摇羽扇继续道:

 “荆州之西乃益州,州路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军民,故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诸葛亮对刘备拱手道:

 “将军既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若跨有荆、益之地,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诸葛亮,字孔明,徐州琅琊郡国都县人。】

 <div class="contentadv">

 【先祖诸葛丰在西汉元帝时为司隶校尉,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十三岁与弟弟诸葛均跟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住在离襄阳城不远的隆中。】

 【诸葛玄病故后,诸葛亮带着弟弟在南阳隆中盖了几间草庐,开垦了少许田地,过着隐居生活。】

 【虽然隐居隆中,但诸葛亮却胸有韬略。他对自己的学识和才干颇为自负,经常自比于春秋名相管仲和战国名将乐毅。】

 【公元207年,四十七岁的刘备三顾茅庐请得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出山,得隆中对。】

 【史学家称隆中对为“未出隆中,已定三分!”】

 【出山后,诸葛亮与刘备相见恨晚,常常乘同车、吃同食、住同屋、倚同榻。待在一起畅谈天下大势】

 【让关、张两人很是嫉妒。】

 ……

 {二十七岁就有这么雄伟的战略构想和执行能力,他到底是不是天才。}

 {关键是诸葛亮会进化,本来只是当萧何,没想到后来连张良和韩信的事情也做了。}

 {诸葛亮生对了时候,乱世之下建功立业:诸葛亮又没生对时候,乱世还没到该结束的时候。}

 {老刘家最擅长的一句话:“计将安出?”}

 {计将安出?为之奈何~}

 {诸葛亮小的时候和叔父住在琅琊,就是那时候的徐州。}

 {曹操带兵要屠灭徐州城时,唯一带了几千人前来救援徐州的只有刘备。}

 {可能在那时候,还是小孩的诸葛亮站在叔父身后就已经见到了那个浓眉大眼仁厚忠义的刘皇叔。}

 ……

 大秦,

 嬴政听得奇怪,

 自古以来,占据中原之地的诸侯都对天下四周的诸侯有天然性的优势。

 因为北方中原土地肥沃,水草丰茂。

 粮食与战马数不胜数。

 而南方之地……

 不说寸草不生也是荒无人烟了。

 但这诸葛亮的对策明显是占南据北。

 难道……

 南方之地的民生已经能抗衡中原北地了吗?

 嬴政轮指点着桌面。

 看来,南越之地还要开发一下啊。

 ……

 大汉,

 刘邦看着天幕上诸葛亮,恍惚间他以为是张良跑进去了!

 “别说,你还真别说。”

 吕雉奇怪的看着在那说废话的刘邦。

 “这么长时间了,乃公居然没注意到这小子到现在连块地盘都没有啊!”

 吕雉也是一愣。

 是啊,没有地盘你争什么天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