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大韭菜 作品
第702章 和通泊之战(第3页)
【这就出事了。】
……
天幕上。
北山外。
胡茄之声远远地响起在山谷之中。
以毡裘做成的旗帜遍布山野。
大批准军自四面八方围上山谷。
而山谷中,大清龙旗正在随风飘扬。
……
【六月二十日,清军在博克托岭的山林中行进之时,准噶尔伏兵突然出现。】
【面对危局,傅尔丹并没有慌。他先是下令全军结营,防御准军进攻。】
【随后,令副都统塔尔岱、马尔齐率军两千人攻击西山,抢占制高点,作为全军的依托。但由于山势险峻,清军未能攻克。】
【六月二十一日,傅尔丹率全军攻上北山。】
【北山旁有一湖,名为“和通泊”,故此战后被称为“和通泊之战”】
……
大清·康熙时期
康熙看到被准军合围的这一幕,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八旗完了。
“……老四啊……”
康熙闭上眼,深深的吸了口气。
他怪老四吗?
怪,也不怪。
怪在他用兵草率,不怪在于……岳钟琪是汉人。
汉人、汉人军。
打压才是正确的。
“平衡之术用过了。”
打压是必要的,但要分时间!
时不对,位不对。
安能成事?!
……
【上山后,傅尔丹令丁寿、苏图、觉罗海兰、常禄等将领率军守卫东山脊。】
【塔尔岱、马尔齐等将领率军守卫西山脊,保护清军两翼。】
【傅尔丹亲率清军主力居中结阵,与准噶尔军队对峙,喀尔喀蒙古军队在后阵】
【六月二十二日,准军继续猛攻清军两翼,东、西山脊的军队均身陷重围。】
【在这种情况下,傅尔丹下令全军突围。】
【此时压力最大的就是清军两翼,丁寿等人拼死抵抗,无奈寡不敌众,丁寿拔刀自刭,死于阵。】
【副都统西弥赖本来已经突围,但是当他看到丁寿等人身陷重围时,又亲率索伦兵掉头回援。】
【没想到索伦兵打不了逆风仗,看到准军势众,全军溃散,副都统西弥赖未能救出丁寿,拔刀自尽。】
【当天,副都统常禄亦阵亡,参赞苏图、副都统马尔齐力竭自尽。】
【在清军两翼的拼死抵抗下,傅尔丹本部主力突围成功,到达和通泊北部。】
【此时清军尚存六千余人,傅尔丹认为准军不会追击,下令全军在和通泊附近扎营休整。】
……
大清·乾隆时期
乾隆看着和通泊之战,无奈叹气。
八旗子弟能打的本来就不多。
圣祖爷时期就被绿营压了一头,但依然还有平衡在。
他阿玛一上来倒是好。
平衡平成绿营一家独大了……
“要不是我啊,大清就废了。”
乾隆轻哼了一声。
他阿玛那个人其他都敢,就是有股莫名其妙的天真。
哪个皇帝干得出跟一犯人掰扯对线之事啊?
想到那本破书,乾隆脑仁又开始疼了。
“得让其他皇帝笑死……”
……
【六月二十三日,准军先头部队数千人自山谷中杀出,猛攻傅尔丹大营。】
【清军中的蒙古军队登时溃散,只剩下京师八旗兵四千人结阵迎敌,斩杀准军五百余人。】
【六月二十四日,准军主力从山谷中杀出,蜂拥而至,傅尔丹不得已,再次组织清军突围。】
【他令四千清军结成方阵,副都统承保指挥右翼军队。】
【参赞马尔萨指挥左翼军队,他自己和副帅振武将军巴赛、兵部尚书查弼纳居中。】
【以副都统塔尔岱、舒楞额、前锋统领达福殿后,且战且退。】
……
大明·永乐时期
朱棣看着天幕,脸色凝重。
就算是只有四千八旗旗兵,也能够依托营垒结阵,而同样数量的准军也占不了多少便宜。
“八旗兵……难怪能压着大明天兵打。”
一支军队,只有在绝境中才能看出其底色。
去掉身份上区别,朱棣第一次认可这支军队的战力和战意了。
“可惜……”
那什么傅尔丹依然并未发觉,此时有三个对清军十分不利的因素。
一是其他军队的溃散,会导致人心惶惶。
二是急于出军,定是携带不了多少粮食,即便是结阵也撑不了多长时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朱棣看着望之不尽的大军,轻声道:
“在如此劣势的局面下,还能够按照军令结阵,足见士兵素质之高。”
“可准军可不止几千人啊。”
……
【但这毕竟是四千人打三万人。】
【当天,侍郎永国、参赞觉罗海兰、副都统戴豪等人均在力竭后自尽。】
【六月二十七日,担任全军后卫的前锋统领,公爵达福阵亡。】
【六月二十八日,北路军副帅巴赛于混战中与大部队脱离联系,力战而死。】
【巴赛是清朝开国元勋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孙子,是宗室成员,他的腰上系着象征宗室身份的“黄带”。】
【他被击杀后,准噶尔骑兵用他的黄带作为旗帜,四处高喊:“汝宗室为我所杀矣!”】
【兵部尚书查弼纳看到了巴赛的黄带,悲愤不已,高呼:“颁白之年,岂可复对狱吏!”说罢,孤身冲入敌军阵中,被乱枪刺死。】
【在此期间,参赞马尔萨、副都统舒楞额也相继战死。】
【七月初一,傅尔丹率残兵两千人回到科布多城。】
【诸将归营者仅有副都统德禄、承保、塔尔岱。】
【其他所有副都统以上的军官,除归化城副都统衮布投降外,剩下的全部死在了战场上。】
【此战,清军阵亡、被俘八千余人,战后准军进入科布多,当地一万余名蒙古人归附准噶尔。】
【康熙在此经营了二十余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
大明·景泰时期
朱祁钰看着那些赴死的清朝高官,想到了那个已经化为飞灰的男人。
“这一战,堪比土木堡之变了。”
唯一的差别就是雍正没有御驾亲征。
不然就看他的脾气秉性和操作方法。
绝对是再次完美复刻土木堡之变。
“真是可惜了。”
……
(本章完)
……
天幕上。
北山外。
胡茄之声远远地响起在山谷之中。
以毡裘做成的旗帜遍布山野。
大批准军自四面八方围上山谷。
而山谷中,大清龙旗正在随风飘扬。
……
【六月二十日,清军在博克托岭的山林中行进之时,准噶尔伏兵突然出现。】
【面对危局,傅尔丹并没有慌。他先是下令全军结营,防御准军进攻。】
【随后,令副都统塔尔岱、马尔齐率军两千人攻击西山,抢占制高点,作为全军的依托。但由于山势险峻,清军未能攻克。】
【六月二十一日,傅尔丹率全军攻上北山。】
【北山旁有一湖,名为“和通泊”,故此战后被称为“和通泊之战”】
……
大清·康熙时期
康熙看到被准军合围的这一幕,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八旗完了。
“……老四啊……”
康熙闭上眼,深深的吸了口气。
他怪老四吗?
怪,也不怪。
怪在他用兵草率,不怪在于……岳钟琪是汉人。
汉人、汉人军。
打压才是正确的。
“平衡之术用过了。”
打压是必要的,但要分时间!
时不对,位不对。
安能成事?!
……
【上山后,傅尔丹令丁寿、苏图、觉罗海兰、常禄等将领率军守卫东山脊。】
【塔尔岱、马尔齐等将领率军守卫西山脊,保护清军两翼。】
【傅尔丹亲率清军主力居中结阵,与准噶尔军队对峙,喀尔喀蒙古军队在后阵】
【六月二十二日,准军继续猛攻清军两翼,东、西山脊的军队均身陷重围。】
【在这种情况下,傅尔丹下令全军突围。】
【此时压力最大的就是清军两翼,丁寿等人拼死抵抗,无奈寡不敌众,丁寿拔刀自刭,死于阵。】
【副都统西弥赖本来已经突围,但是当他看到丁寿等人身陷重围时,又亲率索伦兵掉头回援。】
【没想到索伦兵打不了逆风仗,看到准军势众,全军溃散,副都统西弥赖未能救出丁寿,拔刀自尽。】
【当天,副都统常禄亦阵亡,参赞苏图、副都统马尔齐力竭自尽。】
【在清军两翼的拼死抵抗下,傅尔丹本部主力突围成功,到达和通泊北部。】
【此时清军尚存六千余人,傅尔丹认为准军不会追击,下令全军在和通泊附近扎营休整。】
……
大清·乾隆时期
乾隆看着和通泊之战,无奈叹气。
八旗子弟能打的本来就不多。
圣祖爷时期就被绿营压了一头,但依然还有平衡在。
他阿玛一上来倒是好。
平衡平成绿营一家独大了……
“要不是我啊,大清就废了。”
乾隆轻哼了一声。
他阿玛那个人其他都敢,就是有股莫名其妙的天真。
哪个皇帝干得出跟一犯人掰扯对线之事啊?
想到那本破书,乾隆脑仁又开始疼了。
“得让其他皇帝笑死……”
……
【六月二十三日,准军先头部队数千人自山谷中杀出,猛攻傅尔丹大营。】
【清军中的蒙古军队登时溃散,只剩下京师八旗兵四千人结阵迎敌,斩杀准军五百余人。】
【六月二十四日,准军主力从山谷中杀出,蜂拥而至,傅尔丹不得已,再次组织清军突围。】
【他令四千清军结成方阵,副都统承保指挥右翼军队。】
【参赞马尔萨指挥左翼军队,他自己和副帅振武将军巴赛、兵部尚书查弼纳居中。】
【以副都统塔尔岱、舒楞额、前锋统领达福殿后,且战且退。】
……
大明·永乐时期
朱棣看着天幕,脸色凝重。
就算是只有四千八旗旗兵,也能够依托营垒结阵,而同样数量的准军也占不了多少便宜。
“八旗兵……难怪能压着大明天兵打。”
一支军队,只有在绝境中才能看出其底色。
去掉身份上区别,朱棣第一次认可这支军队的战力和战意了。
“可惜……”
那什么傅尔丹依然并未发觉,此时有三个对清军十分不利的因素。
一是其他军队的溃散,会导致人心惶惶。
二是急于出军,定是携带不了多少粮食,即便是结阵也撑不了多长时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朱棣看着望之不尽的大军,轻声道:
“在如此劣势的局面下,还能够按照军令结阵,足见士兵素质之高。”
“可准军可不止几千人啊。”
……
【但这毕竟是四千人打三万人。】
【当天,侍郎永国、参赞觉罗海兰、副都统戴豪等人均在力竭后自尽。】
【六月二十七日,担任全军后卫的前锋统领,公爵达福阵亡。】
【六月二十八日,北路军副帅巴赛于混战中与大部队脱离联系,力战而死。】
【巴赛是清朝开国元勋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孙子,是宗室成员,他的腰上系着象征宗室身份的“黄带”。】
【他被击杀后,准噶尔骑兵用他的黄带作为旗帜,四处高喊:“汝宗室为我所杀矣!”】
【兵部尚书查弼纳看到了巴赛的黄带,悲愤不已,高呼:“颁白之年,岂可复对狱吏!”说罢,孤身冲入敌军阵中,被乱枪刺死。】
【在此期间,参赞马尔萨、副都统舒楞额也相继战死。】
【七月初一,傅尔丹率残兵两千人回到科布多城。】
【诸将归营者仅有副都统德禄、承保、塔尔岱。】
【其他所有副都统以上的军官,除归化城副都统衮布投降外,剩下的全部死在了战场上。】
【此战,清军阵亡、被俘八千余人,战后准军进入科布多,当地一万余名蒙古人归附准噶尔。】
【康熙在此经营了二十余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
大明·景泰时期
朱祁钰看着那些赴死的清朝高官,想到了那个已经化为飞灰的男人。
“这一战,堪比土木堡之变了。”
唯一的差别就是雍正没有御驾亲征。
不然就看他的脾气秉性和操作方法。
绝对是再次完美复刻土木堡之变。
“真是可惜了。”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