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大韭菜 作品

第711章 首开先例大臣特务制(第3页)

【于是满清一入关,顺治皇帝就开始提出一种“密封奏折”的新方式——官员与皇帝可以直接“对话”,将所见所闻汇报给皇帝。】

【但这种方式仅仅是个尝试,并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

【康熙朝则巩固了这种方式,奏折范围及对象多了起来。】

【但康熙朝运用这种制度还停留在秘密进行。】

【因为康熙觉得,不能让每个官员都感觉时时处处有一双眼睛在盯着自己,这样不利于朝政稳定。】

……

{还是不太理解密折制度,为什么会有密折?臣子不一直给皇帝上折子吗?这折子也就皇帝能看啊?}

{不是,你理解差了,臣对君的报告,有章、奏、表、议、疏、启、书、记、札子、封事等多种样式。}
{按照惯例,清代臣工的报告,主要有题本和奏本两种。}
{关于钱粮、弹劾、兵马、命盗、刑名等需要公开的,多用题本。这种报告极其正规,有固定格式,也必须钤印,意思就是官员必须明确盖章。}
{另外的奏本,涉及的不是国家正规法令,多是私人性质的,比如到任、升转、谢恩及个人私事,则不用正式的印鉴,等于是给皇帝汇报私下里的工作。}
{题本一般首先经过内阁审核,然后交给皇帝。两种文体都经通政司转送给内阁,再直接转交给天子。}
{题本因为太正规,必须用正楷字,而且还要有摘要,等等,要求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所以,这种文书写起来繁复而缓慢。}
{奏本就可以省去这些琐碎的程序,让皇帝尽早得到信息。唯一的问题是,奏本要经过通政司,这样就难以保证保密。}
{慢的题本,虽然正式,常常得到时已是“旧闻”。奏本虽然快捷,却因为手续问题难以保密。}
{但皇帝需要一种更快捷却能够保密的报告形式,于是密折应运而生。}
……

大明·永乐时期
“唉……”

朱棣无话可说。

别说为什么明朝皇帝想不到密折……

从朱见深开始皇帝都懒得上朝了,密折给谁看啊?

太监啊?
但话又说回来……

用太监这事还是自己开的先例。

所以大哥也别说二哥了。

都一样。

也别问为什么自己没想到了。

先不提自己半路出家根本无法做到康熙那种程度。

不是有锦衣卫吗……

虽然废了……

……

【这也对,毕竟是秘密吗。】

【但很明显,雍正不这么想。】

……

大清·康熙时期
康熙有点麻了。

他知道他这个好大儿要干什么了。

……

天幕上。

一个简笔画的皇帝手里拿着一本奏折。

然后挨个发到大臣手里。

画面转到一名大臣手上。

奏折打开,上写四个明晃晃大字。

『你是特务』

……

【雍正要想获得机密的信息,就必须培养自己的情报队伍。】

【而他贵为皇上,不能也不屑与官员们结成联盟。】

【所以他打起了密折制度的想法。】

【所谓密折,不就是几个大臣与君主间往来,并未扩大到整个朝野吗。】

【说白了,不就是告密吗。】

【既然是告密,谁能玩得秦朝呢?】

【雍正悟了。】

【所以,他把告密和密折一合并,开启了鼓励大臣当“特务”先例。】

【是的,雍正的情报部门并非是一个专门的组织。】

【而是他的每一个大臣!】

【皇帝只需要官员对他的忠心,并随时揭发身边的其他官员。】

【官员们需要以这种情报的交换来赢得皇帝的信任。】

【康熙时期,密折一般为各省督抚独有的特权,此举能让封疆大吏在心理上更为骄傲,愿意为皇帝出“正式制度”外的私人力气。】

【雍正则将这一制度进行了扩充,提督、总兵官、布政使、按察使和学政等官员,也具有了这种权利。】

……

大汉。

“嚯……”

刘邦摸着胡须,甚是惊奇。

“他这工作量……不小啊……”

“你又朱元璋那体力吗?”

“别给累死咯。”

吕雉白了他一眼。

“说那些有的没的,不如想想他这密折制度能不能用。”

刘邦身体僵了一下。

你是想让乃公每天看上百斤的竹简吗?
恶妇!你居然想活活累死乃公!
“娥姁啊……真要这么干……那每天往来的竹简可是上千斤都打不住啊……这可不太现实啊。”

吕雉明显很失望。

刘邦恨的牙痒痒。

果然!你就是想累死乃公!
……

 天啦噜我都没写乾隆呢说我黑乾隆?

  不怕打你脸啊……

  我现在还记得有个人在章节说里跟别人打赌,说作者敢写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就打个盟主。

  然后我写了,他删评了。

  哈哈哈哈!

  别跟我犟啊!咱手里可有截图!
  ……

  彼其娘之……一本网文爽文让我写成明清史料分析了。

  别说起点了,其他网站也没有这种不写情绪死磕明清史料的天幕文了!

  叉腰骄傲一会儿。

  ……但写情绪文挣得多……

  otz
  ……

  加更?没有加更。

  作者非但不加更,甚至这个月还要再请两天假!
  一天买年货,一天春节。

  ……

  看了看作品销售,看了是破不了万订了,
  可惜。

  ……

  雍正……给啥奖励呀!!!

  好难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