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大韭菜 作品
第719章 卫子夫:朕朕朕!狗脚朕!(第2页)
【往小了说,这是他不信皇帝,蔑视君威。】
【往大了说,这形同逼宫。】
【乾隆不乐意,但又不好发作,还是拟了手诏,重申雍正的遗命,保证等张廷玉死后让他配享太庙。】
【第二天,张廷玉写了个谢恩折,让他儿子张若澄入宫谢恩。】
【乾隆本来被逼着写保证书心里就有火,今天见张廷玉还不亲自来谢恩,火气一下上来,命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代写谕旨,要张廷玉交代清楚为什么不亲自来谢恩。】
【结果这边圣旨还没下达,第二天天不亮,张廷玉就跑到内廷见乾隆。】
【乾隆更加火大,说这一定是军机处走漏了消息,不然张廷玉怎么知道,而且“今日既可来,何以昨日不来?”】
【于是,乾隆不仅将通风报信的汪由敦革职,还削掉了张廷玉的伯爵之位。】
【但乾隆终究还是尊重他父亲的遗愿,准许张廷玉身后配享太庙,保留了雍正赐予他的大学士头衔。】
【但乾隆自己赏赐给张廷玉的东西,包括伯爵爵位、物品、在京的府邸等统统收回。】
【乾隆二十年(1755),张廷玉在惶恐、屈辱中终于得以善终,并配享太庙。】
【乾隆也没有放过已经去世十年,但仍有政治影响的鄂尔泰,借着《坚磨生诗钞》案处死了鄂党的胡中藻、鄂尔泰的侄子鄂昌。】
【并将鄂尔泰撤出贤良祠,不准入祀。】
【鄂、张二党被彻底清除。】
……
{张廷玉小心谨慎了一辈子,偏偏就乾隆十三年开始昏招跌出。}
{但如果单纯觉得这事就是乾隆控制不住情绪,小题大做,那就错看乾隆了。}
{在任何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
{张廷玉太会揣摩皇帝心思了,乾隆又不像雍正,他最烦这种太过精明的人了。}
{乾隆晚年曾写了一篇文章,回忆自己驾下曾经工作过的五位大学士。}
{其中关于张廷玉,乾隆是这么写的。}
{“张廷玉虽有过,余仍不加重谴,仍准以大学士衔休致,及其既卒,仍令配享太庙。余于廷玉曲示保全,使彼泉下有知,当如何衔感乎?”}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张廷玉虽然犯了错误,我仍然没有严惩他,仍然让他退休了。及至他去世之后,我仍然允许他配享了太庙。我对张廷玉是如此的优容,如此地好,如果他地下有知,是不是得感激得在地下还要再死一回啊?”}
{……他可真狗啊……}
……
大清·雍正时期
雍正心里憋着一团火发不出来。
他算明白了。
那小王八蛋就是故意跟自己对着干的!
张廷玉啊!
多善解人意的一人啊。
居然让他逼成这样!
“势力大点你就修吗,可苦这么为难他呢?”
“弘历如何了?”
身后的太监躬身回答道:
“回陛下,太医言宝亲王为急火攻心,需好好静养一些时日。”
雍正点了点头,强压心中火气。
“朕晓得了。”
“让他养着吧,准噶尔叛乱……就先不要去了。”
……
大清·乾隆时期
老皇帝脸一黑,愤愤道:
“尽说些粗鄙之言!”
“什么叫真狗?朕乃真龙天子!”
“一群大不敬的小混蛋!”
永琰的脸色毫无变化。
他爹能说出这种话那简直是太平常不过了!
这才是他爹吗。
自恋。
……
{而且,这些大臣确实太会搞事情了。}
……
天幕上。
年轻的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折子。
越看脸越黑,最后将折子拍在御案上!
“混账!可恶!”
龙颜大怒下,满殿侍从惊跪一片。
乾隆拍案而起,恨恨道:
“一个山西布政使就敢翻倍收税贪污一半!”
“这上上下下的大臣又有多少行不法之事!”
“朕以至诚待天下!”
“而这些人竟把朕当成了历史上那些可以随便欺负的无能之主吗?!”
“可恨!”
……
【从乾隆即位到乾隆十三年的初政时期,乾隆的统治风格是行仁慈宽大之政。】
【但是仁慈之主不是那么好当的。】
【乾隆对大臣们宽大仁慈,一开始他们确实曾经如沐春风,感激涕零,感恩戴德。】
【可是时间一长,有些人就故态复萌,又回到了康熙晚年那个懒散懈怠的老样子了。】
【最关键的是,乾隆一宽大,贪污之风又刮起来了。】
【雍正年间,由于雍正大力整顿,大臣们基本都能安分守己,到了乾隆六年前后,朝中却先后发生了数起大案。】
【孝贤皇后在时,乾隆的情绪一直很好,他主打一个平衡和徐徐图之,期望自己与唐太宗一样,百官也能和自己一心一德,共臻盛世。】
【但孝贤皇后死了,乾隆心情极度恶劣,群臣的“不理解”也让他不想再玩什么徐徐图之了,他懒得“好名”了。】
【往大了说,这形同逼宫。】
【乾隆不乐意,但又不好发作,还是拟了手诏,重申雍正的遗命,保证等张廷玉死后让他配享太庙。】
【第二天,张廷玉写了个谢恩折,让他儿子张若澄入宫谢恩。】
【乾隆本来被逼着写保证书心里就有火,今天见张廷玉还不亲自来谢恩,火气一下上来,命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代写谕旨,要张廷玉交代清楚为什么不亲自来谢恩。】
【结果这边圣旨还没下达,第二天天不亮,张廷玉就跑到内廷见乾隆。】
【乾隆更加火大,说这一定是军机处走漏了消息,不然张廷玉怎么知道,而且“今日既可来,何以昨日不来?”】
【于是,乾隆不仅将通风报信的汪由敦革职,还削掉了张廷玉的伯爵之位。】
【但乾隆终究还是尊重他父亲的遗愿,准许张廷玉身后配享太庙,保留了雍正赐予他的大学士头衔。】
【但乾隆自己赏赐给张廷玉的东西,包括伯爵爵位、物品、在京的府邸等统统收回。】
【乾隆二十年(1755),张廷玉在惶恐、屈辱中终于得以善终,并配享太庙。】
【乾隆也没有放过已经去世十年,但仍有政治影响的鄂尔泰,借着《坚磨生诗钞》案处死了鄂党的胡中藻、鄂尔泰的侄子鄂昌。】
【并将鄂尔泰撤出贤良祠,不准入祀。】
【鄂、张二党被彻底清除。】
……
{张廷玉小心谨慎了一辈子,偏偏就乾隆十三年开始昏招跌出。}
{但如果单纯觉得这事就是乾隆控制不住情绪,小题大做,那就错看乾隆了。}
{在任何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
{张廷玉太会揣摩皇帝心思了,乾隆又不像雍正,他最烦这种太过精明的人了。}
{乾隆晚年曾写了一篇文章,回忆自己驾下曾经工作过的五位大学士。}
{其中关于张廷玉,乾隆是这么写的。}
{“张廷玉虽有过,余仍不加重谴,仍准以大学士衔休致,及其既卒,仍令配享太庙。余于廷玉曲示保全,使彼泉下有知,当如何衔感乎?”}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张廷玉虽然犯了错误,我仍然没有严惩他,仍然让他退休了。及至他去世之后,我仍然允许他配享了太庙。我对张廷玉是如此的优容,如此地好,如果他地下有知,是不是得感激得在地下还要再死一回啊?”}
{……他可真狗啊……}
……
大清·雍正时期
雍正心里憋着一团火发不出来。
他算明白了。
那小王八蛋就是故意跟自己对着干的!
张廷玉啊!
多善解人意的一人啊。
居然让他逼成这样!
“势力大点你就修吗,可苦这么为难他呢?”
“弘历如何了?”
身后的太监躬身回答道:
“回陛下,太医言宝亲王为急火攻心,需好好静养一些时日。”
雍正点了点头,强压心中火气。
“朕晓得了。”
“让他养着吧,准噶尔叛乱……就先不要去了。”
……
大清·乾隆时期
老皇帝脸一黑,愤愤道:
“尽说些粗鄙之言!”
“什么叫真狗?朕乃真龙天子!”
“一群大不敬的小混蛋!”
永琰的脸色毫无变化。
他爹能说出这种话那简直是太平常不过了!
这才是他爹吗。
自恋。
……
{而且,这些大臣确实太会搞事情了。}
……
天幕上。
年轻的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折子。
越看脸越黑,最后将折子拍在御案上!
“混账!可恶!”
龙颜大怒下,满殿侍从惊跪一片。
乾隆拍案而起,恨恨道:
“一个山西布政使就敢翻倍收税贪污一半!”
“这上上下下的大臣又有多少行不法之事!”
“朕以至诚待天下!”
“而这些人竟把朕当成了历史上那些可以随便欺负的无能之主吗?!”
“可恨!”
……
【从乾隆即位到乾隆十三年的初政时期,乾隆的统治风格是行仁慈宽大之政。】
【但是仁慈之主不是那么好当的。】
【乾隆对大臣们宽大仁慈,一开始他们确实曾经如沐春风,感激涕零,感恩戴德。】
【可是时间一长,有些人就故态复萌,又回到了康熙晚年那个懒散懈怠的老样子了。】
【最关键的是,乾隆一宽大,贪污之风又刮起来了。】
【雍正年间,由于雍正大力整顿,大臣们基本都能安分守己,到了乾隆六年前后,朝中却先后发生了数起大案。】
【孝贤皇后在时,乾隆的情绪一直很好,他主打一个平衡和徐徐图之,期望自己与唐太宗一样,百官也能和自己一心一德,共臻盛世。】
【但孝贤皇后死了,乾隆心情极度恶劣,群臣的“不理解”也让他不想再玩什么徐徐图之了,他懒得“好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