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子归 作品

第28章 剑与雪(第2页)

 连师父都常说,小湄是难得一遇的剑骨。 

 他自认剑法进境并不如小湄。却因为先前的诺言难以兑现,便总是要凭着经验和力气胜她一筹。 

 小姑娘自然也是个不服输的,愈挫愈勇。 

 槐花开了又落,
一晃五年过去。 

 师父赐他二人宝剑,一曰青山,一曰白云。 

 他持青山剑,而小湄持白云剑。 

 也是同一日,一白眉僧人化缘叩门,师父虽不喜,也不好打发,便开门迎客。这是两人三年来看到的第一个生人。 

 老僧用了斋饭,心怀感激,便提议为他二人看相。 

 师父欲要赶人,可两人从未听过看相为何,自然极为感兴趣,开口便应下。 

 师父见他们坚持,只好作罢。 

 僧人说他仁心齐月,是大道之才,但成也系水,败也系水。切记切记。 

 “那我呢?”小湄看他讲得玄妙,笑着问道。 

 那僧人看了看她,便摇摇头,说道:“清风自去来,白云何所归?小姑娘,你与我佛有缘,不如跟了我修行?” 

 师父拍案大怒,他从未见过师父如此严词厉色,便要拔剑驱他下山。 

 那老僧看着羸弱,腿脚竟生风,不多时便消失在山林中,连师父也追不上他——武功竟比师父还要精进几分。 

 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想不明白。本以为师父回来要训斥他二人,没想到师父对他们比竟从前宽容了许多,也更为亲近。 

 二人有了宝剑在手,剑术更是卓越。可小湄却总是棋差一招,屡屡落败。 

 彼时师父说,小湄剑心未成,总是不得其法,要她收敛性格,心会神凝。 

 小姑娘苦着脸问他,“师兄,剑心是什么?” 

 可他亦解释不清,只得说,“可能...就是小湄出剑的理由吧?” 

 她看了看手中的宝剑,疑惑:“出剑需要什么理由?” 

 他便说:“师父说,执剑者,当匡扶正义,守护苍生,替天行道,是谓正道。” 

 少女有些不解:“可师父也说,天道有常,既然万物自有轮回,又何必你我来拔剑守道呢?” 

 这话被师父听了,却笑着说:“小湄倒是比你有悟性。你虽为长,小湄却能比你走得远。” 

 这下轮到他不解了。 

 师父遂问了个问题—— 

 这风吹槐花落,是风在动,还是这花在动? 

 他尚在疑惑,小湄却突然笑了,说道:“师父,小湄明白了。” 

 老人微笑道:“你二人再比试一次吧。” 

 两人遂拔剑。而这一次,小湄胜他半招,率先点在了他的胸前。 

 师父说,既然学成,便去山下转转吧。 

 二人早有下山之意,一听师父如此说,高兴还来不及。小湄更是惊喜,以为娘亲许她下山,满心都想着寻找娘亲。 

 下山前,师父曾算了一卦,对他二人说:“闲事莫管。” 

 可一下山,两人便遇上一桩“闲事”——山匪劫道,民不聊生。 

 二人看不过,便略施小计,惩治了那群山匪。谁知他二人心性纯粹,又不通世事。斩草未除根,不慎遭了那山匪的算计。倒真应了师父那句“闲事莫管”。 

 山匪偷了小湄的随身之物,要引他二人前去。两人本不会落入敌手,只是小湄说,那随身之物是娘亲绣的香囊,娘亲说,只有学了这香囊上的绣法,才能找到她。于是二人为了取下香囊,落入陷阱。他拼死将小湄推出了陷阱。不为别的,只为他自无牵无挂,可小湄还未寻到娘亲,他是师兄,自然要护着她。就是山匪穷凶极恶,苦苦折磨他之时,他也未曾后悔。 

 他痛极,本以为,这一生便这样结束了。 

 再醒来时,又是栖梧山,槐花树,可树边己经没有那个人影。 

 倒是多了一个剑冢,冢上落满了槐花,碑牌有些风雨消磨的痕迹,刻着:“白云无归。湄拜别。”是她的字,却刻得入木三分。 

 师父说,小湄下山了。 

 他欲追问,可师父却说,他亦不知小湄去向。他将剑冢挖开,只见白云剑寸寸而断。 

 彼时他重伤初愈,只得留在山上。不知为何,师父连山下也不去了,设下沧浪大阵,封了栖梧山,像是苍老了许多。 

 后来架不住他苦苦哀求,师父无奈,才说了“问剑山庄”西个字。那之后,他便偷偷下山,去寻访这问剑山庄。 

 第一回,他不知问剑山庄有何名望,顺着指点便一路赶去。可连山门都未曾见着,便被人拦了下来。他无名小卒,没有拜帖,自是不配进这“天下第一庄”。 

 过了一年,他偷偷下山己是轻车熟路,因他武功尚佳,惯爱多管闲事,却又不报大名,便在江湖闯出了个“青山客”的名声。他这“青山客”再拜问剑山庄,这次倒是上了山,可对方一听他打探问剑山庄的小姐,以为是慕名提亲,便连忙将他打发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