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蛇怪 作品

第六十三章 弥补缺口(第2页)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朱标想通之后,忍不住颤抖起来道:“岂不是说,中书省及六部、御史台、诸多淮西籍官员皆要杀戮?”

 “嗯,所以老祖宗在胡惟庸案之后,就对这个权力架构进行了重新调整。”

 朱云峰点点头。

 明初的顶层权力架构最初沿用的是元朝旧制。

 主要分为文官、军队、监察三种。

 一是中书省,下统六
部,职掌行政事务。

 二为大都督府,统管军事。

 三是御史台,职掌监察事务。

 胡惟庸案,就是对文官集团的一次清洗。

 中书省名义上最高长官李善长,实际最高主官胡惟庸。

 六部尚书当中的三个,分别为兵部尚书赵本、吏部尚书陈煜、工部尚书余文昇都是淮西人。

 加上六部侍郎、郎中、员外郎,以及御史台一些御史、江浙布政司衙门、转运使衙门、应天府衙门等等重要部门官员。

 目前淮西籍的高官不能说是屈指可数吧,那也能算得上半壁江山。

 可谓众正盈朝、群贤毕至了属于是。

 而且关键不止是淮南籍官员被互相举荐担任高官,还有大量非淮南籍官员投靠。

 如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刑部尚书吕宗艺、户部尚书任彬,乃至于之前的右丞相汪广洋都唯胡惟庸马首是瞻。

 这么庞大的势力组成,即便皇帝自己也是淮西人当中的一员,可谁见了不怕?

 所以现在朱标才知道自己接下胡惟庸这个摊子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得把整个淮西文官集团处置干净。

 这能办得到?

 朱标迟疑道:“那我该怎么办?要真是如此,我岂不是得像父亲那样了?”

 “方法我已经告诉过你了吧。”

 朱云峰说道。

 “嗯,师出有名,得拿出办法,比如贪腐、不作为、无政绩,相继杀死或者罢黜这些人,以正当理由加强皇权,我记得很清楚。”

 朱标迟疑道:“但问题是如此大规模的罢黜和杀死官员,我又该如何选拔继任者?我也不知道后来父亲是如何做到的。”

 朱云峰笑道:“老祖宗还能怎么做呢,只能重用元末到明初那些科举入仕的官员。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之后,改革朝官,弄死了大批原胡惟庸党以及淮西籍文官,把那些元朝末年,也就是至正年间到洪武六年废置科举之前考中的举人、进士提拔上去。我之前查了一下,当时六部尚书以及各部郎中、员外郎之类的大多都是那个时候入仕的官员。”

 “那效果如何?”

 朱标忙问。

 “不太理想。”

 朱云峰摇摇头道:“老祖宗自己都说这些人多是舞文弄墨之徒,对于国家大事的帮助极为有限,不然也不会在洪武六年废置科举。直到洪武十五年,发现朝廷被他杀得实在没什么官员,剩下的都是没什么能力的人,被迫才恢复科举制度,甚至还一度引发了后来的南北榜案。”

 “我该怎么办?”

 朱标皱眉道:“我虽然不想大造杀戮,但按照父亲的意思,即便是那些没有罪责的官员我也得罢黜,如此大的缺口,我也要学父亲那样提拔那些舞文弄墨之徒?”

 “当然有办法了。”

 “什么办法?”

 “这就又涉及到另外一个群体——故元文官集团。”

 朱云峰在纸上写着故元文官集团的位置点了两下,笑着说道:“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但却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

 “他们?”

 朱标看着这个集团陷入了沉思。

 故元文官集团。

 在朱云峰没有给他们设立标签之前,朱标甚至都没有想到过有这么个集团存在。

 然而当朱云峰设立了这个标签之后,朱标就明悟了过来。

 原来大明还有这个庞大的群体。

 事实上由于明初朱元璋的文官集团班底不够雄厚,且选拔人才不管是察举制还是科举制都不让他满意,因此各地的地方管理并没有被朱元璋大换血。

 各地的县令、知府以及县、府佐官很多都是以前在元朝时期就担任官员的人。

 其中甚至不止是汉人,还存在有蒙古人、色目人。

 比如目前山西左参政偰斯、凤阳府六安州判官晏琥、翰林院编修霍庄(蒙古名火你赤)、番禺县令道同、潞州判官苏琦(蒙古名孛只只斤)、侍仪使溥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