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如此的邂逅(第2页)
另外,如果国内的电影厂看到他的故事,想要购买改编权,那么电影的改编权和写剧本的收入可比杂志社给的稿费多多了。
他写这种通俗故事,用的是笔名,而且投稿走的是邮寄稿件到付。
国内从50年代开始,为了鼓励大家为报刊杂志投稿,稿件是不用贴邮票的,只需要写上稿件邮资总付或者稿件,另外在右上角剪开一个三角形的小口。邮局就知道这是稿件而不是信件。然后在一定时间后由邮局和出版社或者报社杂志社进行结算。这个规定季宇宁记得好像80年代初还有,后来90年代就没有了。
8月8日,周一,上午。
这一周,季宇宁改上早班。
他正在影院里巡场,这时和他搭一个班的赵建国跑过来叫他。
赵建国跟他岁数差不多,个头不高,爱说爱笑,跟季宇宁关系不错。
“季宇宁,门口有人找你,好像是什么杂志社的哎。”
季宇宁一听就猜到是谁了,他向门口走去,赵建国好奇的跟在身后。
果然,门口是诗刊杂志社的小张编辑。他叫张振国,是从部队复员回来的。
小张编辑一脸微笑的把一本诗刊杂志交到季宇宁手上,正是8月份的诗刊杂志。
“季宇宁,那个咱们这周日诗刊杂志要办一个8月份的诗歌朗诵会,就在周日下午一点半,邀请你来参加。到时候你就直接到楼上小礼堂。”
送走张编辑,季宇宁摸着手上那32开大小的诗刊,看着那素雅的封面,心里也颇为兴奋。
这是他在这一世第1次发表作品。
身后的赵建国则满脸都是羡慕。
到中午吃饭的时候,整个大华电影院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知道季宇宁是诗人了。
下午放映第2场电影的时候,轮到季宇宁跑片了,他要去离此三百多米远的红星电影院拿电影胶片。
季宇宁迅速登上自行车,只用了三四分钟,就骑到了红星电影院门口。
拿上两盒胶片,放在自己自行车后座的特制的褡裢里面,一边放一盒,两盒大约加起来不到5公斤重。
刚骑了没两步,就在金鱼胡同东口,从他的右侧金鱼胡同方向,由西向东冲过来一辆自行车,一下就撞在他的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