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兵戈之声(第3页)

 武将和民夫不会想这些弯弯绕的事情,两位书生倒是分析点评起来。

 历史上潘佑升官至内史舍人,锺蒨升官至勤政殿学士,二人虽没有进行科举,无进士身份,但书香门第。

 此时二人也还是不起眼的从小文官。

 进入户部下的比部,从基层做起,想要借此次赈灾的机会获得履历。

 用后世的话来说,没有全国考公,但是家里有背景,到中央先当个小文员。

 有了肥差能托人安排一下。

 二人能在史书中留名也是因为潘佑直言肯谏,不畏惧皇权,锺蒨国破后,宁在家中自杀,死不投降,这文化人也有股精神骨气。

 李从嘉不知道潘佑、锺蒨生平,也不知道日后他们会成为自己主要班底。

 只知道在来的文官中,二人做事机敏利索,有想法思路,能出主意。

 看二人在那便道:“潘佑统计灾民人数,晚上我要看汇报!”

 “遵命!”

 十日后,李从嘉组织粥棚施粥数万人,满城百姓无不感恩戴德。

 李从嘉留下些许人员,又领着大部队沿河而下,转去益阳。

 李从嘉走向益阳,心中越是忧虑,沿途大旱,满目疮痍。

 常有流民在乡野游荡,粮食收成不好,江水干涸。

 沿江百姓,勤快些的取水灌溉田地,还能有些收成。

 以古代的运输能力,离着江边远的田地收成更差。

 益阳在朗州和潭州之间,属于潭州管辖下的大县,距离潭州不足二百里,行军运粮约合三日。

 此时益阳守将是个裨将名为李建期。

 李建期金陵(今南京)人,唐朝将领。

 在外征战两年多,率军值守在益阳。

 三十多岁,头戴铁盔,身着锁子甲。

 腰持长刀站在渡口前等着李从嘉一行人。

 李从嘉停船靠岸,李建期单膝跪拜:“末将李建期参见皇子殿下。”

 见礼问好。

 李从嘉见他神色极为焦急。

 安慰道:“李将军不必担心,我来此赈灾你可放心,安稳益阳民生为首要任务!”

 李建期支支吾吾道:“末将,不是担心民生。”

 “那你为何事如此慌张。”

 “末将听往来渔夫传言,朗州节度使刘言秘密调遣船只,怕是马上要起兵造反,我益阳距朗州,行军不过四日,怕马上要有战争!”

 “什么……战争要来了。”李从嘉惊呼一声,诧异的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