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吃草莓蛋糕 作品

第131章 赤脚医生和赤脚医生手册


 第131章 赤脚医生和赤脚医生手册

 “什么想法,快说说。”

 当蒲老听说王孟德有办法后,连忙追问道。

 “对了,刚才开会的时候,鲁院长还说了,国家准备持续大力兴办教育,对医务工作者的培养,也是放在了主要的位置。

 在未来几年,按照计划,全国各个省市,都要新建一些中西医医学院,咱们研究院,后期还需要编撰一些供中医教学使用的教材呢。”

 “你的想法不会也是跟这个一样吧。”

 也难怪他会有这个疑问。

 在今天的会议上,几个院长、副院长,以及各个研究所的负责人,他们十几个人一起研究讨论了半天,也只想到了大力办学和多带学生这一点。

 “先生,兴办学校是一个好方法,可谓是百年大计,但这是长远的规划,远水接不了近渴,如果要解决现在的困境,就得想其他的办法。”

 王孟德笑着说道。

 新建大量的中西医医学院,使教学正规化,打破传统的师徒相授的模式,对未来医学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

 但这种方法,对眼前的困境来说,作用太慢了。

 一个医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最少也得好几年,然后毕业之后,还不能马上上手,还需要实习一段时间。

 前前后后,培养一名医护人员,花费的时间,太长了。

 而且,大城市其实不是很缺大夫和医生,现在主要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缺医少药。

 花大量时间和金钱培养出来的大夫,如果放在农村,感觉又太浪费了。

 “先生,我在研究院看过一个数据,目前国内大概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医护人员,是在农村地区,其他的大部分医护人员都是在城市之中。

 现在的问题核心,是解决农村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缺医少药的症结,针对这个问题,我有两个办法。”

 他除了在中医研究院里看到过这种数据,在空间里,查找前世医学知识的时候,无意间也看到了一组数据。

 就是在65年的时候,当时,国内有一百四十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只有百分之十在农村。

 听了他的话,蒲老捏着胡须,怔怔的思考着。

 过了一会儿,他转头看向王孟德,赞赏的说道:

 “孟德,还是你眼光独到呀,你刚才说的太对了,核心问题还是在农村,城市里,特别是大城市里,医护人员确实缺的不是特别厉害。

 伱仔细的给我讲一讲,你的两个办法是什么?”

 他知道这个学生不仅看问题的角度独特,主意还多,往往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先生,其实这两个办法,可以看作是前后连贯的,可以相辅相成。

 第一个,就是对农村有知识和文化的农民,给他们进行短暂的培训,使他们能简单的解决一些常见的疾病问题。

 经过一年半载的培训,不求他们能治好大病、重病,复杂的病更不用说了,只要能解决人民群众的一些头痛身热、擦损外伤等小病就行了。

 虽说是只能治疗小病,但能治理能解决,也是大大方便了村民群众,解决了他们看病难的问题。”

 王孟德解释道。

 后世很多扎根农村的大夫,都是参加了一年半载的培训,然后一边在农村给人治病,一边自学,随着实践经验的增多,他们甚至能治好大城市医院治不好的病。

 他没有说大病该怎么治,这个年代,农村里谁要是得了大病,那可是没钱治疗的,一般都是听天由命。

 “不错,你提出来的这个办法可行,如果各个地方都分批培训一些懂得简单医护知识的人员,确实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

 蒲老略一思考,就明白了他的意思,顿时就高兴的说道。

 他年轻时候,也是在农村和县城等地方行医,知道农村地区需要的不是医术精湛的少量大夫,而是大量有点基础的医护人员。

 “先生,这些人,经过培训回到农村之后,还不需要编制,他们还是以务农为主,平时农忙时就种地,农闲时行医,或者白天务农,晚上给人治病。

 而且,有了这批人,在广大农村地区也能普及卫生知识,宣传预防疾病或传染病,还有,他们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病,还能为产妇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