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开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第248章开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院长,我还真有一个建议。”对于和京城中医学院联合办的这个医学院,王梦德心里有不少的想法。就算是这次鲁院长不问,他也打算找个机会提一提。“院长,新院校跟中医学院一样,都是6年制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六年之后,就全部出来工作了。”1956年的时候,国家制定了四所中医学院的组建方案和教学计划。分别在京城、沪上、粤省、川渝地区,各自成立一个中医学院。其中规定了中医学院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制都是六年。每所中医学院可以容纳两千四百名学生,并建立一个可以容纳六百张病床的附属医院。“对啊,跟之前的中医院校都一样,有什么问题么”鲁院长奇怪的问道。经过六年多的时间,除了那四个中医医院以外,各个地区,也都建立了中医学院,还有不少的中等中医药学校也相继建立。至此,中医药院校,就成为培养中医人才的主要基地。这一两年,已经开始有不少的学生毕业了,他们都进了当地的各大医院,大大的充实了各地的医疗力量。对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制度化,鲁院长非常的乐于见到。这也是他为什么,在前两年听了王孟德的建议后,一直跟上级申请建设新的中医院校的原因。“院长,我之前去了京城中医学院,给学生们讲了一段时间的课,甚至还有几个学生,跟我在广安门医院坐诊了几天。我和他们聊了一些家常,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进入学院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中医的知识。说实话,他们需要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不仅要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学起,还要精通各种治疗的手段。除了天才以外,一般人学起来太吃力了,也太难为他们了。而且,对于有些天赋的同学,只学了六年,就去了各个医院里,也难免有些浪费了。所以,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在新院校里,首开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之先河。”王孟德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和西医不同,国内的中医院校,从56年成立之后,一直到70年代末,基本上都一直是六年制本科。要到78年的时候,才会由京城中医学院,开了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先河。而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个时间段往前提,最好是能今年就实行。要知道,早实行十几年,是能改变国内未来中西医关系的状况。“嗯,王孟德同志,你提的这个建议,确实很有道理。国内中医之前都是师徒、父子相承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从小跟在师父身边,言传身教,就这,也要学习一二十年,才会慢慢的出师。现在就算是系统性的学习,但年限还是非常的短,而中医又是博大精深,一般人短时间内,很难学的精通。但是想要让学校开展研究生教育,恐怕还需要上级的批准,而且之前没有过,也不知道上级多久才能批准。”鲁院长皱着眉头说道。这些问题,其实他也已经有所察觉,只是一直没有在意罢了。今天被王孟德点出来了,又重新勾起了他的忧虑。中医不仅需要大量的普通大夫,更需要很多著名的中医药专家和中医名家。从中医学院成立,到今年,正好是六年多的时间,第一批入学的学生,都已经在各大医院里工作了。想到这里,他准备调研一下,看看这些毕业生,在医院里做的如何。“院长,在上级领导批准之前,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那就是中医带徒的模式。”王孟德出了一个主意道。所谓的中医带徒,是在56年的时候,国家提出的全中医带徒弟工作的规划方案。甚至还出了一个文件,叫做《1956—1962年全国中医带徒弟的规划(草案)》。这个规划方案,明确了有计划培育,有计划地使用,与以前自发式的中医带徒有很大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教学方法的改进,传统中医带徒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从小收下弟子,然后亲传口授、耳提面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理论,在实际的诊疗过程中学习中医。而新的模式,则变成了“集中教授,分别传授”。将学徒集中起来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再分别跟师随诊。王孟德的八个师弟师妹,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于五八年的时候,被领导安排给蒲老的带徒学生。“中医带徒的模式”鲁院长若有所思的自言自语道。“是的,就是中医带徒模式,咱们可以从中医学院里,挑选一批有天赋的尖子生。然后分配给研究院的各个中医药专家和中医名家,由他们负责带着随诊。”王孟德又补充道。中医研究院,从一开始,就从全国抽调了三十多名中医药专家和中医名家,后来,有的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但也补充了更多。每个人带三五名徒弟,这就是一百多个了。这批学生,有了六年的基础,再跟随名师学习几年。他相信,再过二三十年,这些人,以后绝对会成为中医未来的顶梁柱。